“警调对接”夯实主动创稳底板
——泾川公安践行“枫桥经验”创新警务模式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3月12日,泾川县公安局凤口派出所成功调解一起因占用公共用地引发的邻里矛盾纠纷,这起矛盾纠纷的快速调解,得益于“警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深入推行。
今年以来,泾川县公安局深化“警网融合”,推行“警调对接”工作机制,推动非警务类警情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在各级综治中心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
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
泾川公安始终把重心放在基层,继续推行“一村(格)一警”、派出所“两队一室”等机制模式,大抓基础工作导向,落实“派出所主防”,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
3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外来务工人员王某向派出所反映称,5人受雇到泾川县飞云镇从事果树修剪施肥工作,活已干完一个月,包工头何某却迟迟未支付劳务报酬,在启动“警调对接”机制后,派出所民警会同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走访何某,通过案情分析、相关法律政策解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何某将拖欠的劳务报酬通过微信转账支付给了王某,一起外来务工劳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泾川公安按照“警辅主导、公众参与、司法确认”的原则,探索推进“警调对接”一体化机制建设,按照“一村一辅警”配备要求,将辅警充实到各社区警务室,助力“警调对接”机制在基层落实落地。在此基础上,泾川公安还积极推动统筹县、乡镇、村级各部门调解资源,构建起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各尽其能的矛盾纠纷解决平台,着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早期。
3月22日,一起邻里纠纷矛盾在泾川县城关派出所,司法所、水泉寺村综治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摄
强化警务联动 增强工作合力
泾川公安细化工作措施,打造联动共治新模式加强辖区人口信息管理,派出所民辅警对接村、社,联合村警、社长对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出租房屋,进行全覆盖走访和人员登记管理,并对登记信息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持续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尤其是对辖区内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进行定点定位掌握,定期走访慰问,务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同时,各派出所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打通信息壁垒,积极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广泛吸收辖区法律顾问、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退休警察、网格员等人员广泛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充分运用“民调入所”“律师或法律服务工作者入所”“庭所对接”“司所衔接”等方式,形成化解合力及时予以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群防群治 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2023年6月,泾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辖区内叔侄二人因地界再次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本着矛盾不出村原则,派出所社区民警多次深入两家走访并积极进行调解,可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争得面红耳赤。为尽快平息事端,派出所民警积极牵头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村治保委主任主动介入,通过情理、法理宣传教育,终于打开了心结,叔侄二人最终握手言和,重归于好,矛盾得以稳妥化解。
记者了解到,泾川县公安局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网格员、义警、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接触联系群众点多面广的优势,及时收集掌握辖区内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和存在风险隐患的苗头性问题,主动开展警调对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扩大。对情况紧急、疑难复杂、重大矛盾以及可能引发案事件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书面移交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坚决防止因矛盾纠纷双方思想出现反复情况,从而引发“民转刑”案件,移交后公安机关坚持开展从旁协助、跟踪问效,对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彻底化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