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案不小办,件件解愁盼”“能听证、尽听证”“主动救助、应救尽救”……近年来,渭源县检察院在司法办案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展现了检察机关的履职担当和社会责任。
畅通渠道 用心倾听群众诉求
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完善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大厅、网络平台、热线电话“三位一体”的集成式服务阵地。上线群众接访微信端“暖心控申”,群众添加微信后可随时随地通过微信视频和语音功能进行法律咨询,检察官可面对面进行释法说理、程序引导及指导文书写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优化办理流程,规范细致做好群众信访案件的研判、审查、录入、分流、回复等工作,严把信件办理流转关口,压缩办理期限,随时跟踪信件办理进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切实做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
部门联动 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
做好部门联动接访,联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共同接访,将线上、线下接访和集体专业性的法律服务相结合,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帮助。2023年以来,促成民事争议实质性化解2件。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立案监督、国家赔偿、刑事申诉三类首次信访案件全部由院领导包案办理,压实化解责任。
检察听证 用情解“法结”化“心结”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代表等参与听证,就案件焦点争议问题、法律适用问题等充分释法说理、答疑解惑,广泛听取意见,强化社会监督,汇聚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既解“法结”又解“心结”。2023年以来,开展简易听证99次,上门听证2次,通过充分发挥检察听证答疑析理、辨明是非、化解矛盾的优势,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就地化解。
挖掘线索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办案中坚持能动履职,注重发现司法救助线索。一方面控申条线向各办案组制发《国家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提示卡》,对业务部门办理案件中符合条件的被害人做到应救尽救。另一方面在日常接访工作中落实好司法救助告知机制,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加大对国家司法救助政策和案例的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家庭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救助,及时纾解燃眉之急。2023年以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件,救助生活困难当事人4人,发放救助金8万元。
精准普法 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该院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用发生在群众身边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引导群众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2023年以来,以检校共建为契机,积极履行法治副校长职责,开展校园思政课、防治校园欺凌等普法讲座20余场,深入基层社区群众,围绕电信诈骗、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群众身边的小事开展专题普法宣传30余场,走进企业进行带案普法宣传10余场。(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魏燕)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