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甘肃实践】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玉门模式”

发布时间:2023-11-15 10:47:06     来源:甘肃法治报

玉门因西域和阗美玉由此通关而得名,又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而声名远扬。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是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连续三年入选“全国西部百强县”。

近年来,玉门市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并同步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体”,着力打造矛盾纠纷的“集散地”和“终点站”,创新建立“一体运行、双线驱动、三端过滤”多元解纷工作模式,不断夯实主动创稳的基层社会治理底板。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待群众6万余人次,办理各类事项2万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起,化解率达97.2%,群众上访率年均下降15%,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坚持理念先行激发矛盾纠纷化解新活力

万里征程,理念先行。如何应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主动转变观念,重塑解纷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已成为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近年来,玉门市积极践行主动创稳工作理念,坚持畅渠道、优服务、止纷争“三条线”协同发力,大胆探索、主动求变,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顶层设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扎实推进综治中心、网格管理、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破解瓶颈制约,动真碰硬打破条块分割壁垒,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强力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服务拓宽,为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化解“终点站”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矛盾纠纷化解阵地

玉门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问题在家门口解决”为目标,通过统筹联动、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实战化应用,实现了三级中心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

(qYE配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玉门模(27325744)-20231115105018

耐心服务让矛盾化解于诉前。玉门市委政法委供图

同时,按照系统集成、力量整合的思路,抢抓机构改革机遇,建强“一站式”解纷阵地,建好“一体化”调度平台,建优“一盘棋”管理模式,组建市级综治中心,整合入驻法、检、公、司、人社、信访等13个部门,下设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诉调对接和活力网格管理中心5个分中心,实现信访事件受理、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最多跑一处”。

坚持流程再造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玉门市始终聚焦实战导向,秉持“上下联动、多线受理、力量融合、闭环管理”原则,以创建“玉事好商量”品牌为抓手,坚持边实践探索、边完善制度、边巩固提升,形成了“1+1+5”的保障体系,即构建一条龙联动体制,建成“一条龙”调解队伍,建立纠纷受理、工作协同、闭环落实、双线调解、激励奖惩五项机制,持续优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按照“市级终点站、乡级主阵地、村级前哨所”的功能定位,依托活力网格信息化平台健全三级联动联调体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市建成调解队伍116支,共有人民调解员992名。市级中心组建7个调解室,乡村两级中心充分吸纳“两代表一委员”、乡贤里老、法律志愿者,打造了“老马会客角、铁人说事室、罐罐茶室、乡贤调解室”等调解阵地10个,命名世宽调解室、学礼调解室、张小飞调解室等个人品牌调解室14个,有力保证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

坚持多点发力筑牢矛盾纠纷化解防线

玉门市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坚持关口前移,坚持把非诉讼机制挺在前面,强力推进源头治理,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推动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一时平安向全程平安转变。

同时,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宣传教育同步开展,建立“心理疏导+矛盾纠纷调解”模式,为前来诉讼的当事人先行提供心理疏导、咨询服务、政策解读,积极引导当事人转变解纷观念,主动选择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综合运用事前劝解、事中调解、事外和解等多种手段,抓实诉调对接、抓早访调对接、抓好警调对接、抓细检调对接,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外、化于诉前。(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何明霞)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