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将司法为民刻进每个案件细节 ——兰州中院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06-30 11:47:48     来源:法治甘肃网

  6月19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内,一场职务犯罪案件正在庭审,来自省、市21家单位的500余名党员干部现场旁听,接受廉政警示教育;与此同时,诉讼服务中心内,导诉员正引导当事人通过“先行调解绿色通道”快速登记纠纷。这“庭审警示+先行调解”的双场景,正是兰州中院深化“三抓三促”行动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兰州市两级法院以深化“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聚焦审判质效提升、源头治理强化、司法队伍锻造等关键环节,以一体化治理推动审判质效和司法能力双提升,用实际行动将司法为民镌刻在每一个案件细节中,为兰州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精耕审判质效:让司法公信力可触可感

  “本案判决依据如下:第一,合同条款约定明确……”某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宣判后,法官指引当事人走进“释法解疑工作室”,针对当事人疑虑逐条释法。这是兰州中院针对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等七类复杂案件推行的“释法解疑+类案检索”机制,让当事人官司打得明明白白。

  破题“程序空转”,民商事案件预评估团队的设立,构建起“两次分流、三层过滤”机制。速裁法官狄正巧比喻道:“我们像司法流水线上的分拣员,简单案件20天内审结。”

  今年1至5月,城关区法院速裁团队办结的3737案件中,70%实现当庭宣判。数据显示,通过整治延长审限、发回重审等节点,全市法院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同比减少45天,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数量降幅达70%。

  在此基础上,兰州中院以数据驱动质效,在每月召开的审判数据分析会商会上,各庭室质效指标实时滚动。刑二庭庭长白会东展示一组变化:通过与省法院建立发改案件双向沟通机制,邀请专家对15起改判案件“会诊”,合同诈骗类案件量刑标准得以统一,今年1至5月此类案件无发改情况。

抓源头治理:诉前调解织密社会治理网络

  “终于拿到补偿款了!”在城关区综治中心调解室,某征拆项目农户代表紧握调解员双手,这是兰州中院诉服团队入驻后化解的第127起纠纷。“诉调对接”模式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上半年,兰州法院引导21467起案件先行调解,节约司法资源超42.1%。兰州中院充分发挥司法建议的“治理杠杆”效应,针对房地产领域曾因违规操作纠纷频发问题,向市住建局发出司法建议书。随后,该局开展专项整治,全市房产中介投诉量同比下降68%。

  “这份建议像诊疗报告,帮我们堵住了行业漏洞。”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感慨。

锻造司法铁军:英才计划激活队伍动能

  2024年,全省法院业务技能竞赛中,兰州中院干警斩获“刑事审判能手”“调解标兵”等7项荣誉。在2025年兰州市法院系统“提质增效、以赛促学”比武竞赛活动中,青年法官助理李佳琦所在队伍成绩为全市第一,个人笔试成绩唯一满分,这些都是兰州中院“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缩影。

  实施青年英才培养、岗位素能提升、业务专家倍增“三大计划”,通过“一线锻炼—业务比武—专家帮带”链条墩苗历练。司法建议赋能治理:一纸建议激活一片生态“这份司法建议,帮我们找到了管理症结。”某国企负责人手持兰州中院送达的司法建议书感慨。

  2024年以来,兰州两级法院制发司法建议214份,回函率77.5%,积极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规范。市人大调研组评价:“每份建议有编号、有回访、有成效,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从诉讼服务中心的“一站式”解纷到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从卷宗里的司法智慧到企业手中的治理良方,兰州市两级法院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支点,将“司法为民”刻进每个案件细节。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