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亮眼的红
—— 榆中县山洪灾害兴隆山村志愿者服务见闻
志愿者分发物资。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搬运分发救灾物资、挥动铁锹清除淤泥、全副武装奔走消杀……在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村救灾现场,一个个红马甲穿梭在街头巷尾,构成受灾现场一抹亮眼的红色。
“这些东西都是群众急需的,要尽快给大家分发下去。”在兴隆山村主街,28岁的志愿者葸瑞龙正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物资,炎热的天气让他满头大汗。
葸瑞龙是榆中人,山洪灾害发生时他正在外地工作,听说家乡受灾他立即请假赶了回来。帐篷、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一车一车地运来,他们就一车一车地搬运、挨家挨户分发下去。“大家一起帮忙,乡亲们就能早一点渡过难关。”即便是连续三天干到凌晨一点,他都没有喊过累。
除了搬运物资以外,兴隆山村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身上的红色马甲成为受灾群众心中最温暖的颜色。
走进一社村民张宗年的家,墙上一米多高的淤泥痕迹还在,但屋里院外已经清扫干净。从城关镇赶过来的志愿者刘翠莲正招呼其他人去往下一个村民家:“大家加把劲,我们去下一家。”
“真的很感谢这些志愿者和武警官兵,否则这么厚的淤泥我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清理。”张宗年看着家里逐渐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脸上露出笑容。
据了解,为了帮助村民尽快清除淤泥重建家园,榆中县城关镇安排全镇60余名机关干部、150余名村社干部到受灾一线,与受灾群众一起,共克时艰。
村民田兵在自家小院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山洪发生的当天夜里淤泥就涌进了他的屋子,最高的地方有近一米厚。但现在这些淤泥已经被清扫干净,志愿者小心翼翼地将被泥水浸泡的家具搬到院子里,并用设备仔细消毒。
“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田兵告诉记者,打扫干净以后他打算尽快把农家乐重新开张,为帮助他的人们送上一口热饭。
夜幕降临,兴隆山村逐渐亮起灯光,各种机械还在运作,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依然穿梭在村民家中……尽管洪水过后的痕迹还在,但在众人的努力下,村庄正逐渐恢复生机,在互帮互助中凝聚起重新生活的力量。
志愿者帮张宗年搭建帐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摄
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清扫淤泥。
金川集团驰援榆中首批救灾物资完成交接
金川集团支援榆中灾区物资运抵榆中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新甘肃客户端榆中8月1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今天14时30分,金川集团向榆中县捐赠的40.6万元救援物资运抵榆中县红十字会朝阳学校捐赠物资接收点。
金川集团职工与榆中县红十字会捐赠物资接收点人员一起卸载物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这批物资包括棉花被220床、褥子210床、三件套400床、垃圾桶44个等18.8万元生活物资,方便面1000箱、火腿肠200箱、瓶装水500箱、牛奶2000箱等18.4万元食品物资,3.4万元应急药品。
在现场交接物资的金川集团群众工作部部长、工会常务副主席陈晓峰说,今早8时,金川集团满载捐赠物资的两辆重卡从金昌出发,经过500公里奔驰到达榆中,希望为抢险救灾出一份力。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全力开展农业救灾
省农业农村厅派遣工作小组进入受灾地区。本文图片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1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1日晚,省农业农村厅会同兰州市紧急向榆中县受灾地区调运消毒药品12.7吨、调配电动喷雾器87台,指导69个养殖场户开展清洗消毒38.6万平方米,紧急开展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灾后常见动物疫病免疫3491头(只),无害化处理死亡牲畜1980头(只),保险机构捐赠的防疫物资全部落实到位,农业保险完成赔款183.4万元。
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发生后,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看农业灾情,组织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落实农业减灾救灾措施,紧急派出抢险救灾工作组,抽调畜牧、兽医、农业保险等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受灾地区,指导全面核查灾情、开展牲畜转运、打捞收集死亡牲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组织养殖业灾后防疫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紧急协调省农垦集团公司将344头因涝受困牲畜转移至邻近的庄园牧场寄养,组织周边市县筹集配饲草料4000吨饲草,解决了养殖户燃眉之急。
省农业农村厅人员查看受灾情况。
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区分大田作物、设施种植、畜牧业、渔业、农田、动物防疫六大类,研究提出了灾损核定、防疫灭病、返贫兜底、保险理赔、生产自救、项目谋划等8条农业防灾减灾及恢复生产工作措施。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暴雨洪涝灾害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方案》,报请农业农村部开通防返贫监测系统“绿色通道”,加快识别认定、数据录入等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抢收、销售仍有商品价值的高原夏菜等农产品,对绝收地块抢种补种、查苗补苗,通过排水降渍、养根护叶、“一喷多促”等措施,促进作物恢复正常生长;同步组织基层干部、帮扶工作队等力量下沉到村到户,核实受灾农户信息,及时纳入监测帮扶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组织种畜禽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保障补栏仔畜雏禽供应;协调保险机构增派力量,加快查勘定损进度,加大预赔付力度,确保农业理赔资金尽快足额支付到位。
多支救援队伍在榆中县全力搜救山洪灾害失联人员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1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8月11日,榆中县山洪灾害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等多支救援队伍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
在受灾严重的旧庄沟村,大型机械正奋力挖掘。“我们对红庄子社及河道下游10公里区域进行了搜寻,许多区域埋压深,需要调集大型机械进行搜救。”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组长王刚说,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竭尽全力搜救。
在旧庄沟村的另一片区域,甘肃森林消防总队的救援人员也在进行搜救,总队训练大队大队长党军介绍,“在前期精准搜救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大型机械对目标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搜救”。
在兴隆河兴隆山村段区域,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救援队伍正仔细搜寻。中心临时党委委员张顺义介绍说,“我们从兴隆山村分别向夏官营和兴隆山景区方向展开搜救”。
记者看到,队员们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绳索套装、无人机、破拆工具等便携式的专业装备进行拉网式排查。张顺义介绍,“我们根据任务进行编组,小组间采取‘递进超越’的方法,像梳篦子一样,确保搜救寸土不漏。”
多支救援队伍在榆中县全力搜救山洪灾害失联人员。本文图片由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提供
甘肃榆中:全力救治山洪灾害伤员
8月11日,在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救治组专家、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韩浩为伤员诊疗。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1日,在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伤员佩戴肩关节支具并输液。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1日,在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伤员的左肩进行物理因子治疗。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1日,在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检查伤员情况。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发生以来,甘肃省卫健部门抽调26名医疗专家进驻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指导救治伤员并制定“一人一策”诊疗方案。目前,先后有15名伤员转送至省、县各级医院接受治疗,经全力救治均已脱离生命危险。
党旗飘扬山岗 队员全力搜救
——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救援现场直击
党旗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旧庄沟村的风雨救援现场高高飘扬。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旧庄沟村的救援现场高高飘扬,成为最醒目的指引。
8月10日下午,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队员在这面旗帜的昭示下,全力同时间赛跑、与险情抗争,争分夺秒,全力搜寻失联人员。
救援现场。
面对断裂塌陷的房屋、泥泞汹涌的河道所形成的复杂现场,队员们穿梭在乱石间,肩扛先进探测设备,手持生命探测仪,在倒塌房屋废墟上仔细排查,哪怕是一处狭窄缝隙、一片泥泞角落,都被反复确认。搜救现场,在不能使用挖机时,救援人员徒手进行搜救。
“党旗在哪,我们的阵地就在哪。”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王刚,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百分百地努力营救。”这不仅是救援现场的行动准则,更是党旗所指处的使命担当。话音未落他又俯身投入排查,脚下的泥土混着汗水,却挡不住向前的脚步。
救援现场。
这面党旗,猎猎作响,在洪水肆虐过的废墟之上,映照着救援队员们俯身搜救的身影,也映照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在这片被牵挂的土地上,那抹红是信念,是力量,凝聚起大家齐心协力搜救生命的战斗精神。
“每一个生命都得全力守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每一盏生命的微光都值得全力守护!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位乡亲的安全!”8月10日上午,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政府物资临时堆放点,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党委书记张娇龙的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
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后,连续几天奋战,张娇龙双眼布满血丝,嗓子嘶哑得几乎说不出话,但他搬运物资、调度力量的动作,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这“守护”的诺言,仿佛穿透了两天前的雨夜惊魂。
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8月8日凌晨,一声声呼救声撕裂黑暗。“救命!救命啊……”凌晨3时,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四社,陈光华家门外,传来急迫的呼救声。同样被洪水困在家中的陈光华,艰难地淌过齐腰深的泥水,摸到对门口——对门大哥陈光荣家的大门顶上,竟然紧紧趴着一个人!那是同村桥头居住的杨秀花老人,无情的洪水将她从家中冲出,又鬼使神差般将她推上了这扇摇摇欲坠的门顶。
当时杨秀花所在的门顶。图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浑浊的洪水裹挟着巨大的蛮力,翻涌咆哮。陈光华几次尝试涉水过去营救,都被激流推了回来。同样被困在二楼的大嫂目睹险情,焦急万分却同样束手无策。看到穿着湿透单衣的杨秀花在大门顶上瑟瑟发抖。“大娘,坚持住!”陈光华的嫂子从自家二楼阳台抛下几件衣服,包裹住老人。陈光华和嫂子不断的安抚声,成了支撑老人坚持下去的力量。
凌晨5时许,肆虐了一夜的洪水终于稍显颓势。水头稍退,火速赶来的乡、村、社党员干部和陈光华,他们淌着及膝的泥浆,终于将浑身发抖、几近虚脱的杨秀花老人从危险的门顶上解救下来。
“洪水冲没了我的家,我的老伴……”浑身湿透、惊魂未定的杨秀花紧紧抓住救命恩人,撕心裂肺的哭喊着,让在场每个人的心都揪紧了。
张娇龙(右三)和村干部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抬出。村民供图
“您放心,有我们在!”凌晨6时40分许,洪水减息,张娇龙与村干部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齐膝的淤泥,第一时间赶到了杨秀花老人受损严重的家。他们不顾泥泞污秽,徒手翻开断裂的木板、倒塌的墙体,呼喊着杨秀花老伴景俊福的名字。
当他们撬开变形的房门,伴随深褐色淤泥奔涌而出,土炕角落里,一个蜷缩的身影赫然显现!景俊福老人终于在残留的一线空间里,等来了希望。张娇龙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组织村干部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抬出,送往最近的卫生所紧急施救。随后又将两位老人安全转移到兰州市的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水渍线和陈光华脖子齐平。图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8月10日上午,站在淤泥遍布的陈光荣家门口,墙面那清晰的水渍线和陈光华脖子齐平。而杨秀花被洪流冲垮的家,距此竟在150米开外。洪水过后的水渍线见证了自然的无情,更铭刻着生命互救与党员干部职责坚守带来的奇迹。
看着满目疮痍的村庄和疲惫却依然忙碌的身影,张娇龙说:“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线生机可以放弃,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轻忽。”
辽宁方大集团捐赠1000万元款物支援甘肃榆中抗洪救灾
辽宁方大集团通过榆中县红十字会向榆中县灾区捐赠500万元现金和价值500万元的救灾款物。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8月10日上午,辽宁方大集团通过榆中县红十字会向榆中县灾区捐赠500万元现金和价值500万元的救灾款物,支援榆中县抗洪救灾。
记者在榆中县城朝阳学校捐赠现场了解到,截至当天上午9时40分,辽宁方大集团所捐现金已捐赠到位,救灾物资已抵达榆中县接收点。
捐赠物资接收现场。
据介绍,辽宁方大集团始终坚守“取之于社会 回报于社会”的企业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在救灾、扶贫、助学以及公益慈善等领域持续奉献爱心、贡献力量,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5亿元。
满载捐赠物资的车队。
“党员就要时刻冲在最前面!”
——记榆中县马坡乡阳屲村村委会主任杨作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8月7日晚,榆中县马坡乡阳屲村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屋里有人吗?雨太大了,快跟我走……”村委会主任杨作栋发现雨势骤增,立即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顶着瓢泼大雨挨家挨户敲门,紧急通知群众撤离。
“头回见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洪水!”今年61岁的杨作栋回忆。
大雨倾盆,寸步难行。杨作栋和同事原本想开车尽快赶去地质灾害隐患点,途中经过一处山坳路段时,驾驶的车辆陷入淤泥动弹不得。一行人只得弃车步行,前方约50米长的路段已被山洪淹没,水深及大腿,水流湍急,几个人互相搀扶着往前摸,险些被冲倒。“50米的路,感觉走了好久。”杨作栋说。在抢险过程中,杨作栋的右脚被山洪裹挟的石头划伤,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战斗。
杨作栋在组织搬运救援物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叫醒”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15户28人。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杨作栋带头背扶转移。为确保重点部位人员全部转移,他又带领人员二次返回逐一排查。
那一夜,持续强降雨像一把钳子紧紧揪着他的心。转移安置群众、排查险情隐患、上报汛情……他如同高速旋转的陀螺,彻夜未眠。
7日一夜暴雨的冲刷,导致进村部分道路被冲毁。“必须尽快抢通,不能影响后续救灾!”8日清晨,暴雨稍歇,满身泥泞的杨作栋顾不上洗漱换衣,第一时间联系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组织26名党员群众奋力抢修。最终成功疏通受损道路3.7公里,为后续救援力量、物资的快速抵达赢得了宝贵时间。
8月9日中午,当记者在阳屲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杨作栋时,他正扯着沙哑的嗓子,带着一群村民卸车、分装、搬运救援物资。
“通往邻村旧庄沟、白家堡的道路被毁,救援物资进不去。”杨作栋指着村党群服务中心背后的山路介绍,但从我们村翻这座山,有条便道,不到2公里,步行半小时就能到,小型三轮农用车也能通过。虽然阳屲村也遭了灾,但比起旧庄沟、白家堡,情况还算稍好,我们积极组织本村力量为邻村转运物资。“村里20多个青壮年,开着自家农用车,自发加入转运队伍。”杨作栋说。
记者看到,山道上,村民开着农用车来回穿梭。矿泉水、方便面等救灾物资就这样一趟又一趟,沿着山路送到了邻村乡亲们手中。采访间隙,杨作栋的电话就没停过,他沙哑着嗓子协调车辆、人手、物资对接,忙得像打仗。杨作栋说:“党员就要时刻冲在最前面!群众的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尽最大努力,共渡难关。”杨作栋话语铿锵,这是他朴实的心声,也是阳屲村民的共同行动。
风雨过后又见“烟火”
党群齐心协力,帮助清理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四社张生录家的淤泥。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一二一二……”在兰州市榆中县,这一声声整齐有力的口号,穿透了雨后的阴霾,传递着信心与希望。
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后,在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党群一心,众志成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群众积极响应,主动参与自救互救。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坚定。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帮助村民清理淤泥。
8月10日上午,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四社张生录的家中,一片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厚厚的淤泥,几乎将整个家淹没。
但此时,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与群众紧密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清理淤泥,助力恢复生产生活。“家里全部是淤泥,但房屋还算稳固,我们抓紧恢复自救生活。”张生录感慨地告诉记者,连日来,县工会志愿者、乡里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来到他家里清理淤泥,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下午就能正常在家做饭了。”这份简单的期待背后,是党群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战胜困难的决心。
张绍平家人正在清理淤泥。
隔壁的张绍平家同样一片繁忙。左邻右舍、亲戚们纷纷赶来,将院内的淤泥一锹一锹地铲起,装到三轮车上。一车又一车,随着淤泥被不断运走,院子里变得越来越干净,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陈海明正在清理家里的淤泥。
走进马坡乡上庄村十社,村民陈海明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满是淤泥的家中清理出了一条道。这条道,不仅是通往屋内的通道,更是通向新生活的希望之路。虽然洪水带来了灾难,但陈海明和乡亲们一样,坚信在党群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重建美好的家园。
临近午时,在上庄村七社张成录家里,空气中多了一股熟悉的暖流——是锅台里的烟火之气。
走近一看,面汤在锅里翻滚氤氲,张成录站在火炉边,正仔细用筷子将一绺绺细面抖散入锅,“不能等,家里啥都有,今天煮的是面条,饭桌上的烟火气,已经续上了。”
国家级专家组抵兰全力支持伤者救治及灾后防疫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10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高度关注,选派专家组于今日抵达兰州,全力支持我省做好伤者救治及灾后防疫工作。
连日来,我省坚持统筹调度医疗救治资源,按照“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抽调最优专家对伤员开展“一人一策”救治。应省卫生健康委请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于今天上午派出由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带队,中日友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指导组,赶赴甘肃省人民医院进行联合会诊,指导医疗救治工作。此外,国家疾控局派遣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于今天中午抵达兰州,下午赴榆中灾区指导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抢险救灾特别报道】
榆中县所有受损道路全部打通
道路修通后,救援车辆顺利通过。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8月10日中午,随着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砂石铺上路基,省道S104线兴隆段6公里水毁路段的应急通道全部打通。据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军仁介绍,截止8月9日下午,榆中县所有受灾村“生命通道”已经打通,今天随着省道S104线兴隆段最后一个拐点的打通,标志着本次山洪灾害中所有受损的51条国省干线及农村道路全部抢通。
应急通道铺设砂石。
8月7日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历史极值强降雨,导致发生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并引发泥石流。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51条公路共102.2公里受损。其中,国道1条0.2公里,省道1条6公里,县道2条24公里,乡道3条12公里,村道44条60公里,桥梁3座。
道路是抢险救援和恢复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为加快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打通应急通道,省交通运输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交通运输部调度指导,第一时间组织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及周边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及省公航旅集团、省公交建集团等相关交通企业,火速集结力量驰援榆中,并于8月8日凌晨3时许,开始道路抢通作业。现场投入各类机械设备130余台套,应急人员670余人。
在最后一处的涵管埋设施工作业现场,记者看到10多台大型挖掘设备展开“大会战”,清理乱石淤泥、开挖沟道、铺设砂石,各环节工序有序推进。
工作人员驾驶挖掘机抢通道路。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摄
“最后一处施工点位水量大,作业量大,需要先改水道,完成涵管埋设后再改回水道。在此我们共埋设了3排12级2米口径的钢制波纹管涵管。”甘肃省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王伟俊在作业面介绍。
省道S104线兴隆段水毁路段由兰州市交通委组织统筹协调,“灾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协调在兰施工的央企,极速驰援开展抢险工作。”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建设管理科副科长杨小红介绍,部分便道虽然沿用路面较为完好的路段,但路基下方被洪水掏空,需要进行回填确保安全,工作量和难度不亚于在乱石中开辟新路面。
据王伟俊介绍,道路抢通后,交通运输系统将持续做好抢险救灾有关工作,重点做好已抢通路段保通、救援物资运输保障等工作。
【抢险救灾特别报道】
“院里院外都是亲情!”
——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清淤见闻
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三社张斌一家人合力清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在堂屋前清淤的,是从兰州城里赶来的姐姐和外甥;在灶房前的,是从皋兰什川赶来的女儿和女婿;门口的是侄子。虽然受了灾,但这一会儿,满院子都是亲情啊!”
8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三社张斌家时,他正与全家人一起清理院内和门口的淤泥。
看着眼前的场景,张斌说:“洪灾无情人有情,我们要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尽快回归之前的生活。”
8月7日深夜,洪水到来前,张斌一家人锁好家门转移到安全地带。8月9日,返回家中时,之前锁着的大门门被洪水推开,淤泥在院中堆积了约50公分厚。
正在张斌犯愁时,身上的电话响了。
张斌心里一惊:“有信号啦!”
拿起电话一看,心情更激动了——兰州和皋兰的亲戚打来了电话。
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展开巷道清淤工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好消息,接二连三。
就在亲属赶来的路上,家里的电也来了。
8月9日傍晚,一家人就展开了清淤工作。至10日中午,院里的淤泥已经清理了大半。
就在此时,县里、乡里、村里组织的清淤力量也来了,清淤队伍,跟着一辆辆挖掘机进入巷道,淤泥被快速清理。瞬间,阳光洒在昔日的路面上。
“看,院里院外都是亲情!”张斌说。
【抢险救灾特别报道】
生死竞速,1712人零伤亡!
——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用血肉之躯与洪峰赛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漆黑的雨夜,一条原本温顺的小河咆哮翻涌。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站在河道旁,手中的手电筒光束下浑浊的河水汹涌上涨。山洪来了!这一刻起,他彻夜无眠,成了与滔天洪水生死竞速的“领头雁”。
8月7日晚7时许,天下着蒙蒙细雨,陈万凯像平时一样准备起身出门巡逻。几天连阴雨,他心里悬着块石头,总想到村里转转才踏实。可刚走出院门,就看到对面黄崖沟突然“砰”地一声闷响,紧接着一道火光窜上灰蒙蒙的天空。
陈万凯在安置点向转移群众发放物资。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是河道的变压器着火了!”他心里咯噔一下。黄崖沟是村里唯一的泄洪河道,向来是防汛的关键处。他拎起墙角的胶鞋往脚上一蹬,没顾上拿雨伞就往沟里跑。雨点这时突然密了起来,砸在脸上生疼,风卷着潮气往衣领里灌,他急急快跑,裤脚被路上的积水泡得湿透。
到了河边往下一看,陈万凯后颈的汗毛瞬间竖了起来。
“要出事了。”平日里那条温顺的河道,此刻像头被惊醒的野兽。原本两米宽、水深不到20厘米的河床,被浑浊的洪水硬生生撑宽了数倍,水位已经漫到了半人高。他蹲下身摸了摸水温,冰凉的河水带着股冲劲往岸上涌,脚边的泥土被泡得发黏,轻轻一踩就往下陷——这哪里毛毛雨,是山洪要来了!
陈万凯猛地站起身,掏出手机时手指都在抖。第一个拨通十社社长陈喜明的电话,声音急得发颤:“喜明!赶紧通知大家!河道水涨疯了,地质灾害点的人、危房户,全部往安全地方挪!马上去!”
挂了电话,陈万凯没有半分迟疑,迅速在社长联络群里发出一连串紧急指令:
“有滑坡危险的农户马上转移!”
“地质灾害点的村民转移到爱心园广场、学校、村委会广场去!”
“后面还有大雨,抓紧行动!”
……
指令简洁有力,每个字都关乎乡亲们的安全线。记者从只有25人的“上庄事务工作群”上看到,他反复向各社长强调:“请务必通知到位!一户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消息发出去,他没敢歇。沿着村道往地质灾害点跑,边跑边拿着大喇叭喊:“大家注意了,都出来!往高处走!洪水要上来了!千万别睡觉!听社长通知,准备转移!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当晚,大多数人闻讯已转移到安全高地,但位于地质灾害点的八旬老人张正东一家还没有任何消息。陈万凯立即带着两名救援人员赶到老人家里,“当时赶到他家时,洪水已经淹过我的膝盖,泥石也堵住了唯一逃生的通道大门。”陈万凯说,他赶紧跑到后院发现一面土墙,找到一根木棍,撞倒土墙后,才将两名老人和其孙女从后院护送上了高地。
陈万凯是最后撤离的人。就在他爬上土坡一半时,一股突然暴涨的洪峰,猛地将他拍倒在地。“幸好一起的救援人员及时扔出了绳子,陈书记抓住绳子后,艰难地爬到身旁一棵白杨树,抱住树干后才安全了。”陈喜明告诉记者,当时陈万凯足足在水中挣扎了四分钟左右,趁着水流稍小,他借着绳索力量才终于被拽上泥岸。
说起当时的一幕,陈万凯仍然心有余悸,双手一直发抖地说:“我们爬到高地后不久,大家回头再看,张正东家的房顶轰然塌入水中,瞬间被滚滚浊流卷走——连那棵救命的白杨树,连同此前安全撤离的避险点,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到房屋被洪水卷塌,木头、瓦片瞬间被浪头吞得没影,张正东抱着孙女,腿一软就跪在他面前:“陈书记!你是我们家的恩人啊!要不是你……”话没说完就哭了。陈万凯摆摆手,咳着水笑了笑:“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
满身淤泥的陈万凯。
生死托举,守护一方热土。
在临时安置点昏暗的灯光下,陈万凯一身湿透的泥衣还未干透。村委会挤满了地质灾害点的135户730多位村民,虽然脱离危险,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由于停电停水,陈万凯仍然强撑疲惫继续奔忙——协调全村小卖部物资、启动发电机、筹集应急食品热水、组织巡逻小组排查是否还有人员被困……当晚,陈万凯手机震动几乎没有停歇,焦虑的询问、物资求助、道路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各个社长抓紧清点各社的人员,确定联系到每一个人!”22时40分,他在上庄事务工作群写道。
“十社都好着呢!”
“九社目前安全!”
“七社安全!”
“四社问了,都暂时安全”
“一社集中在爱心园广场,人员安全!”
“三社安全!”
……
全村466户1712人,零伤亡!当各个平安消息在群里如点点星光弹出时,陈万凯紧绷了10余小时的心才感到一丝踏实。“我是党员干部,村里人都是我要护着的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面对记者采访,这位坚强的汉子很腼腆地说。
【记者手记】“人没事就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这场洪水冲毁了房屋,冲断了道路,却没冲散上庄村的人心。1712人零伤亡的背后,是一位退伍军人转身为村支书的担当,是一群社长、村民手拉手的互助,是危难时那句“人没事就好”的踏实。
记者见到陈万凯时,两天两夜未能入眠的他满身淤泥,仍然坚持安抚村民,在给安置点村民发放物资,帮助邻村的马莲滩村安置转移群众。他说,他是退伍军人,也是党员干部,他也没做啥大事,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情——可在张正东老两口心里,他是救命恩人;在陈喜明眼里,他是带头往前冲的“主心骨”;在1712个村民心里,他是洪水里那棵能让人抱住的“树”,是风雨里那盏始终亮着的灯。
陈万凯这位2012年的退伍军人,2020年扛起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担子,在雨夜里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托举起466户乡亲的平安。洪水可以吞没房屋,冲断道路,却无法摧毁一种根植于守护责任的坚毅勇气与向险逆行的无私光芒。
8月9日下午,灰蒙蒙的天气终于出现了太阳,村民们围在村口说:“这次多亏了陈书记。”大家都点头,望向村委会上空那面红色的党旗——那里,陈万凯和村委班子成员忙着统计损失、联系物资。手机又响了,陈万凯接起电话,声音依旧沙哑,却透着股劲:“嗯,我在呢,啥事您说……”
陈万凯在工作群多次询问村民情况。
陈万凯获悉村民全部安全转移后,终于放下心来。
甘肃榆中:电水路网逐步恢复 基础设施抢修有序推进
新华社兰州8月9日电(记者张玉洁 崔翰超)9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抢修工作有序推进,所有受灾村庄进村道路已全部实现抢通,22个受灾村基本通信已恢复,80%受损区域电力已经恢复,夏官营镇等三个乡镇全面通水。
8月9日,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通信保障人员抢修一处通信设施。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山洪灾害造成榆中县51条102.2公里公路受损。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出动各类机械设备130余台(套)、应急人员670余人,赶往一线开展抢险保通工作。截至18时,所有受灾村庄进村道路已全部实现抢通,具备抢险应急救援人员通行条件。
甘肃省通信管理局介绍,截至8月9日16时,榆中县5个乡镇22个受灾村基本通信已恢复,其中16个村恢复至灾前水平,通信损毁严重的马莲滩村等6个村已保障基本通信。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组织330人、73台抢险车辆、42台发电机、3辆发电车,全力投入应急抢险保供电工作。截至9日18时,80%受损区域电力已经恢复,马莲滩村等区域正加紧抢修。
榆中县兴隆水厂部分供水主管道受洪灾损毁。甘肃省水利厅介绍,截至9日下午,兴隆水厂万家庄、城关、刘诸营、周前九泵房等四处主管道抢修完成,夏官营镇、城关镇、小康营乡等三个乡镇全面通水,1.2万人应急供水得到保障。
8月9日,在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救援人员开展搜救作业。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这是8月9日在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拍摄的山洪灾害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9日,在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抢险人员抢修道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9日,在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抢险人员抢修道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我省全力做好伤员救治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发生后,我省卫生健康系统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布防、做好统筹调度、加强前方指挥调度,全力做好伤员救治,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省专门成立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统筹调度医疗救治资源,按照“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对伤员开展“一人一策”精准施治,并及时调拨血液,满足伤者临床用血,保障医疗救治。抽调36名医务人员进驻10个安置点,为安置点群众提供便利就医服务,并抽调省市县心理卫生专家13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暖心的饭菜 暖心的人
——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特写
孙彩霞(中)与同事一起给群众分发食物。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8月9日清晨,榆中县高崖镇榆中第三中学的食堂里,刚出笼的花卷冒着热气,锅里的小米粥泛着清香,一旁的桌子上,香蕉、苹果、面包一应俱全……
负责做饭的马占军系着围裙,正和几名同事合力将沉甸甸的蒸笼抬到餐台前。“来了就得让乡亲们吃口热乎的,吃饱了才有力气。”马占军说。一个月前,马占军刚做了腿部手术,本应在家休养的他接到通知后,义无反顾地赶到学校,迅速烧火起炉,备好饭菜。
这里是榆中县山洪灾害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之一。前一天晚上9时,当来自马莲滩村170余名受灾群众陆续抵达这个临时安置点时,干净的宿舍、温暖的床铺、热腾腾的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
水淼宇(左一)与小伙伴们一起吃早餐。
“临时落脚,被大家这么照顾着,我们心里暖暖的。”受灾村民张府恩正在马莲滩村5社的食堂里与家人一起吃早饭。一碗小米粥稀饭、两个花卷和一颗鸡蛋……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让他们一家人打心底里感受到了温暖。
15岁的少年水淼宇正和小伙伴们坐在一起,一口花卷一口榨菜吃得不亦乐乎。“从下雨那天夜里开始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直到来了安置点,心里才不害怕了。”水淼宇说。
群众排队打饭。
“下午3点,我们接到了学校要作为安置点的通知,4点整全校45名老师就都赶到了学校。”榆中第三中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昌告诉记者。
当晚,马克昌正在学校值班,高崖镇的雨势并不是很大,直到第二天看到新闻他才知道不远处的马莲滩村经历了怎样的一夜。8日晚上9时许,转移的受灾群众陆续抵达。“几乎所有人的裤脚都沾着泥。”马克昌真切地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
马克昌(右一)与受灾群众聊天。
虽然正值暑假,住得较远的老师也按时驱车赶到学校,打扫卫生、安置群众、夜间巡查……大家都忙活到凌晨才休息。
“看到老乡们身上带着泥,有的老人孩子还在发抖,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宿舍楼下,语文老师孙彩霞一边登记群众信息一边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来了有干净地方睡,有热饭吃。”
数学老师蔡生迪从昨天下午赶到后,就一直在进行人员登记、物资签收发放、安抚群众情绪等工作,嗓子已经有些沙哑。“看着大家从最初的慌乱到现在能平静下来吃饭、休息,就觉得没白忙。”
蔡生迪(左一)正在登记信息。
早饭后,张府恩看到还在忙碌的老师们,关心道:“你们也赶紧吃,别饿着。”听到这句话,蔡生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安置点一角的医疗室里,榆中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金建医生刚给一位老人量完血压。药箱里整齐码放着消毒水、感冒药等常用药品,地上的喷雾器还散发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现在情况好多了,大家慢慢缓过来,情绪也稳定了。”金建说。
8月8日晚,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的救援情况。在救援过程中,通过投亲靠友就近转移安置、征用酒店转移安置、设置集中安置点转移安置等方式,共征用酒店54个、1684间,学校村委会等安置点14个,已经累计转移安置群众9828人,近万人已被妥善安置。
早饭结束后,许多受灾村民聚集在校园里活动,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游戏,一切都显得宁静、有序,受灾群众心头的阴霾正在被安置点上升腾的温暖融化。
花卷升腾的热气、小米粥熨帖的暖意、一句“多吃点”的朴素叮咛……正是在细微处流淌的关怀与井然有序的保障中,在灾难突袭的废墟之上,一种名为“安心”的力量悄然汇聚,支撑着马莲滩村的乡亲们,共同攥紧一股绳,等待着重返家园、重建生活的日子。
记者手记 马小龙
在安置点上采访时,处处都是温暖的小事。眼前的场景,不禁让人想到:灾难面前最动人的叙事,往往在那些贴着生活肌理的细节中——是学校老师知道老人爱喝茶的“懂得”,是把茶叶放在开水壶旁的“细致”,是“把每个人都当做家人”的温情。
这些细节,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灾难撕裂日常,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往往就藏在对熟悉生活的回归里。一个花卷的温度、一床棉被的厚度、一句问候的热度、一次次不知疲倦的奔跑……这些细节像毛细血管一样,将“保障”的养分输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安置”不再是冰冷的词汇,而成为有温度的托举。
当被安置者从细节中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创伤便有了被抚慰的切口,信心也便有了生长的土壤。正是这些细节,才构成了抵御灾难、抚平创伤、凝聚信心的坚实“盾”。灾难无常,而在细节中汇聚成的暖流,正是带领人们走出阴霾、重建家园的希望所在。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累计调派840人开展搜救工作
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继续在马莲滩村开展人员搜救工作。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摄。
新甘肃客户端榆中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记者在榆中县山洪灾害马莲滩村救灾现场获悉,今天上午,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分两组继续开展人员搜救工作,一组约450人沿马莲滩村河道搜寻;二组约330人沿旧庄沟村、白家堡垒、上庄村和城关镇兴隆山村河道区域搜寻。
截至8月9日8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累计调派840人、136车、16舟艇、9犬参与处置,甘肃消防救援总队510人、89车、16舟艇、6犬,甘肃森林消防总队180人、13车,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150人34车、3犬,调派上海消防研究所10人携带无人机载航磁探测设备、人体痕量气体探测仪、手持式生命探测装备赶赴现场,目前已搜救出6名群众,转移疏散群众443人。
救援力量开展道路清淤作业。
据悉,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作组到达现场后立即踏勘灾情,研究了救援方案与力量部署,指导队伍采取无人机空中侦察、地面人员搜索、卫星便携站信息支撑等方式全力搜救失联人员。
在搜救现场,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启用多台无人机设备,实时测绘灾害影像对比图,辅助搜救工作。
“无人机测绘灾区实时影像,并通过与灾前影像对比,反映出灾后的第一视角,能够更加精准地开展搜救作业。”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一级消防士杨作鹏告诉记者。
目前,现场搜救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利用无人机测绘现场。
甘肃榆中受灾村庄道路全部抢通
抢通现场作业。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经初步排查,受特大暴雨影响,造成51条102.2公里公路受损,其中,国道1条0.2公里,省道1条6公里,县道2条24公里,乡道3条12公里,村道44条60公里,桥梁3座。
灾害发生后,省交通运输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和交通运输部调度指导,第一时间组织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及周边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及省公航旅集团、省公交建集团等相关交通企业,出动各类机械设备130余台套,应急人员670余人,赶往一线开展抢险保通工作。截至9日7时,历时21小时全线抢通马莲滩、上庄、旧庄、红庄、阳屲村等受灾严重村社的道路,大型设备和物资具备通行条件,保障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搜救。截至18时,所有受灾村庄已全部实现抢通,具备抢险应急救援人员通行条件。
甘肃榆中最新情况!消防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8月9日0时,甘肃消防42名救援人员,分三组在榆中县马莲滩村二社河道内徒步开展搜索工作,累计搜索河道约3千米。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 通讯员 李颖)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当地已投入消防、应急、公安、交通、电力、通信、医疗等各类救援力量2700多人,先后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
8月8日,救援人员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旧庄沟村架设临时通道。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灾情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训保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赶赴灾区紧急救援。目前,已累计救出被困群众443人,转移安置9828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8月9日10时,甘肃消防在兰州市榆中县马莲滩村开展搜救工作。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榆中县80%受灾区域恢复供电
国网甘肃电力抢修人员对榆中县35千伏受损电力线路进行抢修作业。火兴运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记者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截至8月9日18时,榆中县受灾区域约8成供电台区及住户已恢复供电。
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部分输电线路因灾受损,造成榆中县马坡乡供电受到影响。
灾情发生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国网榆中县供电公司立即启动防汛抗洪三级应急响应,组织11支队伍共330人,派出抢险车辆73台、发电机42台、发电车3辆,全力投入应急抢险保供电行动,排查受损设备及线路,加快复电进度。
国网甘肃电力加强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气象部门协同联动,及时掌握受灾情况,获取精准气象预报信息,根据天气变化、降雨及道路通行情况,统筹调配抢修人员、物资、装备、车辆等资源,组织开展受灾电网抢修,为政府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提供电力保障。
同时,国网甘肃电力进一步加强输电线路、变电站等巡查巡视,充分利用无人机、人工巡视等方式开展重要输电线路监控,密切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处置各类隐患,保障电网安全运行。针对重要用户、重点场所及安置点,全力做好夜间照明、应急供电保障等工作。
甘肃兰州榆中县等地山洪灾害已造成15人死亡28人失联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聪)记者从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榆中县等地山洪灾害已导致15人遇难,28人失联。
8月7日至8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
抢通最后500米!通往榆中县马坡乡受灾最严重村的道路正在加紧抢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8月9日中午12时,记者来到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S104线与兴黄公路交叉口,挖掘机的轰鸣震耳欲聋,铁臂在乱石和淤泥中加紧作业。这里是通往马坡乡受灾最严重的上庄村、白家堡村、旧庄沟村、马莲滩村的必经之路。甘肃路桥集团五环公司的抢险队员们正与时间赛跑,全力抢通这条救援通道。
工作人员正在驾驶挖掘机全力抢通道路。
站在抢修现场,目之所及都是淤泥和大石块。8月7日晚的山洪,裹挟着巨石、断木与杂物,从阳屲河、旧庄沟河咆哮而下,在交叉口汇入兴隆河。河道被石块、淤泥堵塞,形成一片巨大的乱石滩。省道S104线兴隆山至峡口段多处塌陷、中断,与其相连的兴黄公路也部分受灾。
灾情发生后,甘肃路桥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集精干力量组建抢险救援队伍,连夜奔赴受灾地区展开救援,进行道路清淤、交通疏导等工作,全力抢通救援通道。
“目前正在进行最后500多米的道路抢修攻坚作业,预计天黑前能打通救援通道。”甘肃路桥集团五环公司副总经理苏永攀在抢险救援作业面介绍。
工作人员正在驾驶挖掘机全力抢通道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抢修队员在淤泥于乱石中“啃”出了宽约5米的便道雏形,这里已铺设了4道钢波纹涵管。此刻,大型挖掘机正在乱石泥潭中艰难开进,清理乱石淤泥、平整路基,为埋设最后一道关键涵管做准备。翻斗车穿梭不息,轰鸣着倾倒砂石,铺设临时路面。这条长约1.5公里的便道,是连接外界与上庄村、白家堡村、旧庄沟村、马莲滩村等重灾区的救援通道。
在工作人员的紧张作业下,便道已具雏形。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摄
“所有机械设备不停工,工作人员两班倒、昼夜奋战,人停机不停,只为争取每一分钟。”苏永攀说。目前,作业面已经投入救援力量114人,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等大型机械设备43辆。同时,两架照明无人机为夜间施工提供照明条件。
今年19岁的挖掘机驾驶员刘锦钢,操作沉稳。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抢险救灾。他驾驶着挖掘机,一刻不停地清障开路、转移被困群众、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就想着快一点,多挖一铲,路就能早一点通!”刘锦钢说。
河道里,这条通往受灾最严重村的便道在一点点地向前延伸。打通“救援通道”的决战,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甘肃农垦庄园牧场:凝聚国企力量 助力抗洪救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8月的兰州市榆中县,一场罕见强降雨突袭而来。山洪裹挟着泥浆冲过田埂,河流水位节节攀升,不少房屋进水、道路中断,原本安宁的乡村被紧急灾情笼罩。灾情发生后,甘肃农垦庄园牧场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紧急调拨500余件乳制品,分批捐赠至榆中灾区。
庄园牧场救灾物资。 图片均由甘肃农垦集团提供
为保障物资尽快送达,甘肃农垦集团庄园牧场及所属庄园乳业公司各部门高效联动,从物资调配、车辆组织到人员护送全程无缝衔接,确保救援物资安全、及时运抵榆中县指定接收点。榆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庄园牧场的援助表达了谢意,表示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及时分发救援物资,为受灾群众和一线救灾人员送去急需的营养补给。
与此同时,另一场“特殊安置”也温暖着农户。强降雨让不少养殖户犯了愁——家里的牛棚被淹,300多头牛没处安置。庄园牧场旗下的瑞丰牧场位于榆中县,在灾情发生后积极对接属地政府及周边农户,将受灾群众的300余头牛只接往瑞丰牧场临时安置,并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现场消毒、兽药调配等工作,确保牛儿们健康存活,为农户解决了灾后安置的燃眉之急。
一箱箱牛奶送往灾区。
“这些牛奶得尽快分下去,让一线人员和乡亲们补充体力。”在榆中县指定接收点,工作人员接过物资时连连道谢。而那些被安置在牧场的牛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秩序稳定,让乡亲们很安心。
从一箱箱乳制品的紧急调拨,到一头头牛只的妥善安置,甘肃农垦庄园牧场的驰援不仅为灾区提供了物资支持,而且通过点滴关怀凝聚起共抗灾情的力量,生动诠释了本土企业与地方群众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彰显了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甘肃水投集团榆中供水公司4处供水设施完成抢修恢复通水
甘肃水投集团组织力量抢修供水管道。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记者从省政府国资委获悉,截至今天中午12时,甘肃水投集团榆中供水公司已对4处供水设施完成抢修,恢复正常通水。
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导致甘肃水投集团榆中供水公司4处供水设施被冲毁,榆中县城关镇、夏官营镇14个行政村6800人供水管道被冲断。灾情发生后,甘肃水投集团迅速响应,组织所属施工企业调配210多人、30台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在保障人员安全前提下连夜进行紧急抢修。到今天中午12时,4处供水设施完成抢修,恢复通水。
10000件中央救灾物资连夜送抵榆中灾区
救灾物资连夜发往灾区。本文图片均由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供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密切关注灾区情况,及早着手各项调运准备,在接到向灾区紧急调运抢险物资的命令后,全系统上下闻灾而动,听令而行,仅用时28分钟,就顺利将首车中央救灾物资装载完毕。
调取救灾物资。
8月8日晚,随着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救援工作的持续深入,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接到向灾区紧急调运抢险物资的命令,该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灾物资调拨机制,立即指导省物资中心争分夺秒开展物资清点、装车和装运工作,紧急向兰州市榆中县调运中央救灾物资13车共10000件。经连夜抢运,至8月9日0时30分,救援物资全部安全、准时运抵灾害现场。
物资出库。
据悉,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制定工作计划,持续紧盯天气变化及汛情形势发展,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切实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援。
装载救援物资。
救援物资装车。
甘肃省属企业挺进榆中灾区 甘肃水投集团确保9日12时前抢通4处供水管道
甘肃公交建集团组织力量展开现场救援。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国资委加强调度,组织省属企业挺进灾区,尽快抢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8月7日晚,强降雨导致甘肃水投集团榆中供水公司4处供水设施被冲毁。省政府国资委和甘肃水投集团调配210多人、30台挖掘机及装载机等设备,于8月8日凌晨2时许抵达榆中县城和夏官营供水管道受灾现场,在保障人员安全前提下连夜进行抢修,确保8月9日12时前抢通管道。
甘肃水投集团组织力量连夜抢修供水管道。
甘肃公交建集团于8月8日1时30分组织临近施工单位,组建两支抢险救援队伍56人,出动52台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设备连夜奔赴受灾地区展开救援;甘肃文旅集团市政建设公司出动30人、12台挖掘机等设备于8日15时到达榆中县城关镇参与救援;甘肃能化集团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要求,出动靖煤救护大队35人、10台车辆设备,于8日20时30分到达榆中县马坡乡参与救援。
甘肃文旅集团向灾区捐赠物资。
目前,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甘肃建投集团、甘肃能化集团、甘肃公航旅集团、甘肃城乡集团、甘肃电气集团、甘肃公交建集团、甘肃长城建设集团等省属企业也已调集附近企业、项目施工人员及设备待命,随时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榆中县马坡乡60%受灾区域恢复供电
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员工连夜抢修受损电力设备。杜小飞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记者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截至8月9日零时,榆中县马坡乡受灾的16个行政村约6成供电台区及住户已恢复供电。
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部分输电线路因灾受损,造成榆中县马坡乡供电受到影响。
灾情发生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立即启动防汛抗洪三级应急响应,组织11支队伍,派出抢险车辆33台、发电机32台、发电车3辆,投入应急抢险保供电行动,排查受损设备及线路,加快复电进度。
由于现场道路被暴雨冲毁,不具备抢修条件,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筹研判,制定负荷转带方案,紧急调集一台1000千瓦中压发电车现场供电。8日21时36分,通过线路互供转带方式,保障了16个行政村9500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抢险救灾工作正在推进 甘肃榆中山洪灾害累计转移安置9828人
新甘肃客户端8月8日讯(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杨 李萍)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8月7日18时至8日6时,我省榆中县遭短时强降雨天气,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8日18时50分,灾害导致10人遇难、33人失联。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推进。
此次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度汛。李强总理做出批示,提出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强总理要求,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到现场指导搜救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本次强降雨始于8月7日18时,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南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兴隆山,达到220.2毫米。极端强降水天气极为罕见,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山洪暴发,破坏力巨大。强降雨引发山洪,对榆中县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初步统计:受灾区域8个乡镇、485户、2002人受灾,其中5个乡镇遭遇山洪灾害。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受损严重,具体数据仍在核查中。山洪还导致部分农田被淹、房屋损毁。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部门投入2700余名救援人员,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累计转移安置9828人。失联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甘肃省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统筹谋划恢复重建工作。
甘肃省红十字会调拨物资驰援兰州市榆中县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君洁)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红十字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派遣2支救援队30人前往受灾地区开展救灾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紧急调拨帐篷100顶、折叠床400张、棉被400床、赈济家庭箱200个、雨衣200件、雨鞋200双、发电机2台运往榆中县,支持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省红十字会将持续关注灾情进展,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拨救灾物资。
物资装车现场。(省红十字会供图)
8月7日傍晚,甘肃中部遭遇中到大雨,引发兰州市榆中县等地山洪灾害。经过将近20个小时的救援,截至目前,4个乡镇累计转移涉险农户494户1569人至安全地带。目前,当地的电力、通信、交通等多部门仍在现场加紧抢修。
甘肃榆中山洪灾害4个乡镇累计转移超1500人 通信电力加紧恢复
总台记者马丽今天20时30分左右在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区域看到救援车辆络绎不绝,清淤卡车排队作业,排险队伍持续推进。
电力相关工作人员正加紧抢修中,预计今晚可恢复局部供电。截至目前,共转移群众494户1569人,救援被困群众4户10人,水毁路段仍在抢修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后,8月8日,多支救援力量在榆中县马坡乡旧庄沟村全力抢修道路,开展拉网搜救,迅速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通讯员 金万贵
8月8日,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马坡村救援现场,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部门救援队正紧张有序开展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兰州市榆中县暴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多个部门组织精干救援力量,抢通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和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