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加快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 力争2035年实现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发布时间:2025-06-11 10:15:44     来源:甘肃法治报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6月1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统筹推进河西走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计划到2035年将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先行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实现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根据方案,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将明确“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总体布局,聚焦石窟寺、长城、古城址等52处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2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部署了19项具体任务,着力构建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到2030年,建成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民族民俗非遗、国际旅游带、国际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形成可复制的国家遗产保护制度体系。2035年终极目标是将河西走廊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先行地、中华文化传播地、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方案以“保护传承+创新利用”为主线,部署五大重点任务:文化遗产“精修”工程,实施石窟艺术长廊、长城边塞廊道等六大工程,对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核心遗产进行价值解读与连片保护,打造博物馆集群,让千年文明“活态呈现”。自然遗产“美颜”工程,针对张掖彩丘启动保护研究与申遗工作,通过地质景观修复和国际推广,使其成为继九寨沟之后又一自然遗产“新名片”。非遗“焕新”工程,建设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体验带,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打造“行走的文化课堂”。旅游产业“升级”工程,推出石窟艺术、长城边塞、自然奇观3条国家级主题游径,实施“四强工程”(强基础、产业、供给、品牌),将河西走廊建成丝路旅游黄金廊道。文明对话“搭桥”工程,依托敦煌文博会、嘉峪关短片电影节等平台,建设中吉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构建“文化+外交”传播矩阵,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