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等教育从量变向质变跃升 ——我省打造中西部高教改革先行先试样板

发布时间:2024-09-06 10:58:45     来源:甘肃法治报

甘肃高等教育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接东济西”的重要功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抢抓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以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为牵引,以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推动高等教育从量变向质变跃升。

“兰州倡议”

让高等教育迎来新机遇

2022年5月,教育部批复在甘肃设立国家第一个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2023年6月,甘肃承办教育部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发出了“兰州倡议”,并与教育部签署部省战略合作协议。

“‘兰州倡议’为中西部高校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感慨道。

为此,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出台的《关于加快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统领,制定出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行动方案”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机制。

在此基础上,甘肃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也随之而来——

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学互评、资源互享、学位互授”行动。目前,已有124门次一流课程在甘肃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内开放课程互选,省内20所本科高校的13.2万余名学生参与选课学习。

为加快“四新”建设,我省大力推进“双万计划”,全省高校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达到182个、30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6门,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30门。

实施沿黄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签署省部共建高校协议10个、省校合作协议11个、省际合作协议8个、对口支援协议31个,全省本科高校实现全覆盖,形成“多对一”“一对多”组团发展新模式和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机制……

“我们要办强办精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提升省内高校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说,鼓励支持各高校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优势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跃升”,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持续打好“城校共生、校企共生”特色牌。

突出质量 

打造先行先试甘肃样板

苜蓿集饲用、食用和药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磷素、氮素的需求量较大。但肥料的投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长期大量使用也给土壤可持续利用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曾经“卡脖子”的问题,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姚拓教授团队的努力下得以攻克,目前团队成功研发出6种适用于天然草地“物源调控”的微生物菌剂产品。

这背后,正是甘肃高等教育加强系统设计、精心谋篇布局、整体性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生动实践。持续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省级一流学科64个、省级重点学科214个,建设4个国家级、9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机制……

2022年,甘肃启动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4+1”突破工程,省财政专项投入1.6亿元,着力推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等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如今,“双一流”建设已成为这4所高校的最大共识和头等大事。

甘肃是简牍大省,全国80%以上的汉简出自这里,出土数量近7万枚。借助比较优势和甘肃丰富的简牍资源,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按照全省统筹部署,加快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不断破译和传播深藏于简牍中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甘肃奋力在打造集群发展共同体、塑造集群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急速攀升。2022年有1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数量超历史总和;2023年,全省高校立项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项目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7%、93.7%、84.8%;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省分赛参赛项目突破7万项。

“我们将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打造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高等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等‘三区一院’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张国珍表示。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尹晓军 马生骏)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