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们关注奋战在全省政法战线上的铿锵玫瑰,她们中既有荣获全国“最美公务员”、全省政法楷模等荣誉称号的 先进模范人物,也有在基层一线恪尽职守、默默奋献的普通政法干警,她们来自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不同岗位,共同为谱写新时代甘肃政法现代化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她们的事迹,是全省政法战线“她”力量的缩影,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政法队伍中女性的风采。
以“求极致”追求做检察“工匠”
——记全国“最美公务员”刘欣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从2012年初入检察院的“小白”,成长为“全国最美公务员”,天水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二级检察官刘欣的成长充满了奋斗力量。
在检察院工作的12年中,她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中所作出的成绩最为突出。2015年,天水被甘肃省检察院列为全省8个检察公益诉讼试点地区之一,刘欣作为亲历者和实践者为新任务探路,顶着种种压力办案,以“求极致”的追求努力做检察“工匠”。
多年来,刘欣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能手”“全省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标兵”“甘肃省百名新时代政法英模”等荣誉称号。2月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共同发布2023年度“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在评选出的20名全国“最美公务员”名单中,刘欣名列其中。
刘欣在项目工地开展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联合督导。
“从零起步”积极探索
公益诉讼试点期间,还在天水市检察院民行处任助理检察员的刘欣受命参与公益诉讼这一全新工作。
面对未知的领域,全市检察机关从零起步,刘欣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查资料、学法律,仔细理解,反复揣摩,全面了解公益诉讼这一检察机关的全新职能,寻找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突破点。
刘欣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参与办理过的全市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在第一批检察建议中,针对张家川县水务局监管整改的16家非法采砂场的检察建议书迟迟得不到落实。”刘欣说,2016年5月,他们在当地回访检察建议落实情况时发现,河道内机械仍在轰鸣,非法采砂乱象未能制止,行政执法仍停留在发文件、走程序层面。
“检察建议是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岂能当儿戏?”刘欣说,当时就请县水务局领导前来巡查河道,目睹“整改效果”,也让在场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尴尬不已。
回去后刘欣经请示院领导批准,组成工作组调查取证,一旦条件成熟,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起诉首先要有证据。当时正值6月,刘欣和办案人员头顶炎炎烈日利用一周时间把全县16家砂厂全部走访了一遍,拍照录像固定证据,最终使这个案子顺利起诉。
案子起诉以后,为保证庭审效果,天水市检察院和张家川县检察院共同组成公益诉讼团队出庭,开庭前,刘欣详细梳理了关于非法采砂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详细的出庭预案,甚至对每个行政机关可能提到的问题作了预设,确保庭审顺利进行。案件成功起诉,张家川县16家非法砂场全部关停,受损河道得到平整修复。案件办结后,刘欣总结自己参与办案的收获和认识,编写六千多字的水务监督管理类行政公益诉讼办案指南。
“在这个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刘欣那种迎难而上的气势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参与办案的人员!”一名参与办案的检察官回忆说。
“打破空白”迎难而上
“去年的罗家沟,满目疮痍令人心碎,今天的罗家沟,绿树蓝天令人心醉……”2019年,刘欣对办理的全市第一个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情况进行回访时,高兴地在手机上发了一条朋友圈。
2018年,公益诉讼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全市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案件仍为空白,为了打破这种空白,天水市检察院对全市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进行分析把脉,最终确定麦积区罗家沟采石场非法采矿的三件案件线索作为重点,力求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当时,部门负责人将三个案件线索交给了刘欣,并嘱咐刘欣说:“好好办,全市第一个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就靠你了!”
刘欣对三个案件线索进行了详细审查后得知,在麦积区罗家沟有三家采石场,这三家采石场有的采矿许可证已过期仍在继续开采,有的根本没有许可证,在开采过程中,三家采石场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更没有在开采后对矿山采面进行修复治理,导致山体消损严重。
作为该案件主办人,当刘欣看到昔日郁郁葱葱的罗家沟在非法采矿的破坏下,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堆积的弃渣时,她当即决定要依法追究采矿企业的法律责任,还当地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然而案件该怎么诉?起诉后能不能赢?一度成为办案过程中困扰刘欣的问题。
“那段时间经常加班到深夜,白天去现场调查取证,晚上整理案卷。”刘欣说,案件办理过程中,就证据完善问题适用一体化办案机制和麦积区检察院商议怎样完善证据,最终靠实了采矿企业的法律责任。
提起诉讼后,刘欣又和法院就争议问题多次沟通,并且积极开展对涉案企业的说服教育工作,使三家企业负责人深刻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
最终,三家采石场同检察机关签订调解协议,依法自愿承担高额的矿山环境修复整改费用349万余元,由行政机关第三方对矿区地质地貌进行了修复,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如今,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已经种满了绿树,真正实现了生态修复和依法办案的“双赢”。
“为民发声”保护公益
只要能通过公益诉讼保护公共利益,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刘欣就会为民发声。
走在路上,看到占用消防通道等方面的事;取快递时,看到个人信息被泄露……刘欣总会想怎么通过公益诉讼的办法来解决。
2021年12月,刘欣在办理一起侵害公民信息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行政职能部门个人信息监管存在漏洞,立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加强技术安全保障,为全市14万公积金缴存户个人信息筑牢了保护屏障,该案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典型案例。
“作为一名女检察官,刘欣十分关心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工作。”熟悉刘欣的一名同事说,2023年3月,她专门走访市妇联和民政部门,调研了解全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部署开展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并针对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和人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件,为妇女群众筑起坚实的权益“保护网”。
“作为一名从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检察官,一定要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做好他们的‘代言人’。”这是刘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刘欣从天水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开始到全面铺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加快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得以有效保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扎根基层厚植法治为民情怀
——记全省“铸忠诚警魂”第二批政法楷模达一静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工作13年来,凉州区司法局东关街司法所干部达一静扎根基层,厚植法治为民情怀,用心用情静守辖区平安,践行着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使命担当。2023年11月7日,她被选树为全省政法系统“铸忠诚警魂”活动第二批“服务群众”政法楷模。
达一静参与普法宣传活动。
维护社会和谐的“守护者”
东关街是市、区重点区域,针对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少、工作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达一静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在辖区成立了凉州区第一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联网、责任落实、运转有序的调解工作格局,真正做到了联调联动。
几年前,辖区学校一名学生在天马湖溺亡,溺亡学生家属和学校因善后事宜发生激烈冲突,拒绝遗体安葬,给学校正常教学造成恶劣影响。达一静赶到现场,一边安抚溺亡学生家属情绪,一边积极协调学校,组织双方当事人见面,了解纠纷详情和双方诉求。通过“法+情”,多方位分析,给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引导其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合理诉求,用调解过的同类型纠纷以案说法阐明双方的责任,直中要点,最终促使双方和解。
为确保协议顺利履行并具有强制法律效力,达一静加班加点备齐材料,在凉州区人民法院对协议书进行了诉前确认。事后,学校向东关街司法所赠送了“维护公平正义,彰显司法权威”的锦旗。
每当辖区内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无论是夫妻关系不和还是邻里之间闹矛盾,只要需要她,她就会出现在纠纷现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十几年来,达一静走楼院串小区,深入居民家走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力争做一名维护社会和谐“守护者”。
做失足人员的“引路人”
达一静认为,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以心换心的工作,一定要当好失足人员的“引路人”。
准确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对症下药、因人施策……在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她坚持勤走访、实帮扶、无缝衔接和必接必送。
刑满释放人员王某,2010年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经多次减刑,于2019年刑满释放。她在帮教过程中,根据其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了帮教方案。了解到他在服刑时表现较好,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她经常与其沟通联系,分析市场行情,为他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其自主就业。
如今,在达一静的帮助下,王某在凉州区金沙物流园成立了一家货运信息部,为货运司机提供物流信息,收入固定,生活稳定,思想上进。
做法律知识的“传播机”
在法治宣传工作中,她坚持以“法律引路,服务至上”“居民的满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的服务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的普法模式,利用普法微信群、QQ群、公众号、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法律知识、典型案例,让群众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法律。
同时,利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进社区开展法治讲座和法律咨询,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社区法律顾问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纠纷、物业纠纷、老旧小区改造、治安管理处罚等问题,从法律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为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法治大餐”送到居民身边。
近年来,达一静组织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48场次,举办法治讲座12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5万余份,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20余件。
勇担重任助力刑警侦查破案
——记崇信公安刑侦大队技术员岳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现年31岁的岳丽,是崇信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科学技术中队技术员。工作中,她勇担重任,助力刑警侦查破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公安机关先进个人。
岳丽在县幼儿园开展“防拐骗”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巾帼不让须眉
刑事技术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艰苦而枯燥、细致而严谨,岳丽经常在案发现场提着相机照相、记录,还要研究怎样才能拍摄得更清晰一点。
不少命案发生在深夜,为了尽快查清案情,她和法医通宵达旦地工作,丝毫不惧案发现场的恐怖血腥。正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锻造了她的胆识,磨砺了她的水平。她参与勘查各类现场800余案,制作勘查笔录600余份,绘制现场图1500余件,提取各类痕迹物证600余件,利用现场物证直破系列案件30余案。
坚守勘查岗位
2018年9月4日,在一场侦查活动中,原始现场受破坏严重,浓烈刺激的挥发性化学气体,让现场所有人都只能坚持一小会儿,岳丽却克服着身体的极度不适应,始终坚持在现场的每个角落,发现有价值物证,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提取新的痕迹物证,积累了上千张现场照片、十几个小时的现场录音录像数据和几十份现场勘查笔记,提取了上百份用于检验鉴定的不同类物证,为刑事侦查破案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证据。
作为一名痕检工程师,她始终坚守在刑侦现场勘查岗位上,牢记案情就是命令,现场即为战场。全县所有刑事案件,她始终都能第一时间主动参与,顺利完成现场勘查的工作任务。
舍小家为大家
作为双警家庭,岳丽夫妻为公安事业尽忠职守、默默奉献,他们也常常因为这样的双重身份,失去团聚、过节、朝夕相伴的机会,然而正是因为无数个这样“小家”的无私奉献,才守护住了“大家”的和谐与安宁。
细腻温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记积石山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尤琼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文/图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从警以来,积石山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尤琼始终怀着心系群众的初心使命,她一次次用微笑服务接待办事群众,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她性格外向泼辣,却不失女性的细腻温柔,悉心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她就是一朵绽放在群众心中的铿锵玫瑰。
尤琼走村入户宣传讲解户籍政策。
心系群众的“大队长”
大河家镇韩陕家村群众马丽(化名)娘家在青海省循化县,结婚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办理户口迁移,这也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不久前,去往循化县的道路阻断,马丽又迫切解决户口问题。无奈之下,她抱着一线希望联系到了尤琼。
“别着急,可以试试网上办理。”今年1月2日,尤琼通过“跨省通办”为马丽顺利办理了户口迁移。摸着崭新的户口簿,马丽十分感激地说:“没想到这么顺利就办好了,尤队长真的很给力。”户口总算落下了,马丽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户政业务最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我们对业务要娴熟,才能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尤琼总是这样说。
在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尤琼分管户政业务,群众遇到难事总是会来找她,她要求业务窗口正常办公外,还实行“电话预约”“延时服务”“透明服务”,通过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服好务,服务好,全面提升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乐思进取的“领头雁”
多年前,在外地打工的刘集乡李高村群众马某由于某些原因,错过了身份证办理时间,这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为解决马某的“难心事”,近日,尤琼和辖区派出所户籍民警小马一起通过不断走访当地群众,认真调查核实,并翻阅了户籍档案。2月26日,最终为马某办理好了身份证,马某十分感激。
户籍业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积石山县公安局共有17个派出所户籍窗口和1个入驻县政府政务大厅户籍办理窗口,为有效促进户籍民警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负责户籍业务的尤琼带头主动宣传各项便民利民政策,并要求各户籍窗口民警要善于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服务理念。尤琼除了自己主动学习新知识、新要求、新政策,还多次通过组织业务培训,采取“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提高户籍窗口民警的业务水平,手把手教大家,努力提升业务技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办事群众的“娘家人”
“您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2022年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大河家镇梅坡村80岁的马奶奶专程来到县公安局找到尤琼,诉说了她的事情。多年在外地生活的她,现在准备搬回来居住,但是办理户籍迁移成了她面临的一道难题。尤琼给马奶奶认真讲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和便民服务措施,并用心安慰让她放心。之后将马奶奶送上车并付了车费,叮嘱司机送到家。在尤琼的关心下,马奶奶顺利办好了户籍迁移手续。
“要努力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和勤务兵。”尤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将心比心,真诚热情,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用细心、耐心、诚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把暖心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用心用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事心中的“尤大姐”
“有尤姐,我们心里就踏实。”提起尤琼,她的一名同事总是这样说。待人和气、工作严谨,尤琼是治安大队里名副其实的“知心大姐”。
一声问候,情暖人心。平日里,尤琼和同事们一样,正常值班、备勤,各项业务工作一项不落,她不仅要考虑怎样把工作做好,还要考虑如何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她还十分关心同事的生活,事无巨细主动嘘寒问暖,加班加点,经常主动负担起有困难同事的工作,成了她工作的“常态”。
尤琼总是在同事们最需要的时候,送上组织的关怀和自己的一片热诚,大家每一声“尤大姐”的背后,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