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之下,九曲黄河南岸,一条52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廊道在灵宝市境内徐徐铺展。自东向西,万亩古枣林、万亩特色水果、万亩优质蔬菜、万亩油葵、万亩荷塘、万亩彩色小麦,6个万亩基地依次出现在游客视野。8月19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体行进式报道采访团走进河南灵宝,开启河南段采访活动。
作为黄河入豫后的第一城——灵宝市北有黄河滋养,南有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峰拱卫,正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不断拓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法治副书记赵胜卫走访群众(资料图)。河南法制报供图
群防群治
助推高质量发展
左边一汪碧水,右边滚滚黄河,一支穿着藏蓝警服和红色马甲的巡逻队走在中间的沿黄公路上,形成一幅动态的和谐画卷。
“今天参加巡逻的主要是公安民警、村支部委员和景区保安员。”正带领巡逻队巡逻的灵宝市公安局函谷关派出所副所长张鹏飞介绍说,这支巡逻队名为生态保护巡逻队,由社区民警、治安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治安网格员、保安员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组成。
“函谷关景区、樱花大道、沿黄生态廊道等景区和游乐场所都是我们的主要巡逻地点。”采访团跟随张鹏飞来到高处的东寨黄河观景台上,他右手依次指着几个不同方向的景区,就像在空中画出了一份辖区治安图,这份图属于该所2023年5月新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函谷关警务室。
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功能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辖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黄河沿岸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吸引了大批附近居民和打卡的游客。为打造更加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函谷关警务室应运而生,并采取“1个警务室+4个警务工作站”的警务运行模式,建立“立体化巡逻巡防、全方位群防群治、多元化共建共治”生态警务工作机制,打造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点线结合的“网格式防控圈”,形成科学合理、集约集成、高效顺畅的警务运行机制。
联席会商
护佑黄河生态屏障
“小秦岭是黄河水源涵养地,它对于黄河生态保护来说太重要了,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小秦岭生态环境修复和司法保护基地的展厅内,灵宝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先明莹为大家介绍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的意义。她提到,自2016年开始“生态修复”工作以来,曾经作为矿区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关闭了1000多个矿坑,拆除设施、清理矿渣、覆土覆网、种草种树,才有了如今小秦岭的绿树繁茂、溪水叮咚。
绿水青山事关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为切实守好秦岭北麓的资源宝库和黄河中游的生态屏障,增强辖区群众的法治和生态保护意识,灵宝市法院于2023 年 1月18日成立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类第一审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案件。该院还联合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共同制订《关于建立实施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疑难复杂案件提前介入、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会商等长效机制。
“平安因子”
赋能法治乡村建设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每一个称号都来头不小,它们却集中在一个村的头上——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
作为一个有着40多年调解经验、曾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调解员”的村级调解员,调解委员会主任汪安祥语带自豪地笑着对记者说:“我可是个‘法律明白人’。”
这位法律明白人在从事调解工作之初所掌握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但是他不断学习法律法规,边学边干,并研究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调解技巧。“群众拍着桌子、瞪着眼睛,带着气儿来,我得帮他消了气再走。背靠背了解情况,找准矛盾焦点,再慢慢展开调解,通过讲解法律法规让村民学法、懂法、用法,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诚心、公心、耐心、细心、爱心,任何一‘心’都不可或缺……”谈起调解心得,汪安祥滔滔不绝。
“像汪安祥这样的‘法律明白人’,灵宝市共有2222名。”灵宝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董成梁介绍说,灵宝还有87名“村居法律顾问”,298名政法干警兼职的村(社区)法治副书记,1000余名廉情监督员。他们就像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一颗颗“平安因子”,通过“普法+调解”“互联网+群防群治”“1+1帮教”“一村(格)一警”“流动法庭”等工作机制,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灵宝实践。截至目前,灵宝市已成功创建地级市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7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2个,三门峡市级41个。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芳芳 金凡裕)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