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延安检察:勇担生态保护重任守护黄河安澜

发布时间:2024-08-18 10:12:19     来源:法治甘肃网

  九曲黄河,浩荡奔涌。黄河在延安流淌248公里。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如今这里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连日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体行进式报道陕西段采访团探访延安多地,见证了延安检察履行检察职责 ,守护黄河安澜的新实践和新成效。

  近年来,延安市检察机关牢牢抓住生态环境检察专门化这一牛鼻子,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全力守护圣地延安的绿水青山。2022年以来,延安市检察机关共发出生态环境领域诉前检察建议1229件,共督促修复被损毁国有林地2748亩,清理污染河道78.9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44.2亩,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建筑生活垃圾5024余吨,挽回各类经济损失2821余万元。

聚焦协同高效履职

  “幸亏你们督促清理了河里的渣土、砂石,现在河流畅通了,周围环境变好了,我们可以放心种地了!”近日,阿党镇咀头村村民严宝安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对回访检察官刘夏青表达着心中的感谢。

  2024年4月,黄陵县检察院生态环境办案团队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活动中,有村民反映该村葫芦河因建筑垃圾堆积造成河道狭窄,检察干警立即前往,查明该河道附近某企业铁路施工项目在建,废弃物料堆积在河道两岸,一直未清理,大量砂石、渣土落入河道,污染河水、堵塞河道。

  黄陵县检察院向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及时履职,并以点带面对县域建筑施工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系统排查治理。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成立整改工作组,责令企业依照清障协议整改。该企业组织施工队历时20天清理河道两侧弃土、河床及边坡土渣,整改工作完成情况已通过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建筑垃圾堵塞河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自2023年5月,延安市检察机关针对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生态管控等突出问题,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活动,联合市水务局制定《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同年10月,设立生态环境检察办公室机构,成立3个生态环境检察跨院办案团队,融合四大检察办案力量,办理涉及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煤石油天然气污染防治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案件。

(QEY行万里黄河 配图2)延安检察:勇(34394290)-20240818101604

采访团一行在生态修复增绿点了解情况。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据了解,延安市检察机关通过集中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损害黄河生态环境、威胁河道行洪安全、黄河流域违法取水等问题,达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凝聚生态检察合力

  “自从林长+检察长工作开展以来,在金盆村设立了全县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补植基地,补植的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山更绿了,环境更好了。”每每有人来基地参观,金盆村支部书记、“林长”吴翔都这样分享内心的喜悦。

  2023年10月,延安市检察院与延安市田长制办公室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各县(市、区)检察院也相继与行政部门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会签协作文件 8份,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位于延安东部的延长县是陆上第一口油井诞生地,素有“石油之母”之称。然而,历年开采遗留的部分废弃油井因未进行安全封堵,存在长期占用土地、残留油渍污染土地、产生的伴生气易引发火灾、中毒危险等问题。延长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督促整治废弃石油井场污染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期间,推动采油厂对 344口废弃油井实施安全封堵。同时,在其中240个井场栽种油松约28亩2570棵、种草43亩,在剩余104个地块计划进行光伏发电绿色能源开发,实现了土地的循环利用。该案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督促封堵废弃油井检察建议被评为全省优秀检察建议。

  这样的案件只是延安市检察机关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志丹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督促整治运输槽车非法排放气化天然气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推动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志丹分局、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县交通运输局 4家行政机关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液化天然气运输车辆乱排乱放 BOG整治工作方案》,督促液化天然气生产企业和运输企业签订《关于禁止液化天然气槽车司机私自排放BOG的协议》,提升了区域内 BOG企业整体性行业治理水平,该案被评为全省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2023年6月被最高检评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黄河流域(延安段)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也实现了变绿到守绿的新跨越。在此过程中,延安市检察机关不仅留下了为黄土高坡构筑绿色屏障的履职身影,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延安经验”。

科技赋能黄河治理

  “我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发现公益保护相关线索,担当好黄河的保护者、捍卫者。”郝嘉峰自豪地接过了“益心为公”志愿者的聘任证书。近年来,延安市检察机关积极发挥“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和省院生态环境指挥中心作用,推动“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转变,聘任“益心为公”志愿者307名,通过数据平台办理生态环境案件30件。

  近年来,延安市委“一委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将“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列入《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4部地方条例,并印发《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检察机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监督支持和法律保障。

  此外,延安市检察机关还通过“检察官+专业人士”的工作模式,借助“外脑”“智库”,解决办案中遇到的专业性知识、专业性证据等难题,共聘请158名行政机关业务骨干和专家教授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2023年以来,72位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生态环境检察办案120余件,提供专业咨询 200余次。

  随着科技赋能黄河治理的深入推进,延安市检察机关也摸索着对数字检察模型的学习应用。2023年,组织全市两级院60余人赴浙江大学、浙江绍兴市检察院等地学习数字检察建设和生态环境检察模型构建,并积极推进学习成果转化,构建生态环境法律监督模型 5个,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线索发现难、分析研判难、调查核实难等问题。

  “黄河平,天下宁。”延安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勇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任,深化“四检”融合机制,加强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为推动黄河流域(延安段)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检察力量,切实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见习记者 胡庭瑞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