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长公路一侧的苜蓿地里,约半亩地大的一圈矮墙,围成了长方形。长方形中央,在绿色的苜蓿掩映下,有一块覆盖在地面,约三尺见方的水泥盖,斑驳陆离中,隐约可以看到,水泥板上刻着这样的内容:“郭177井,七里村采油厂封固于2022年9月16日。”脚下,延河支流正静静流过。
这就是延长县人民检察院“延益井”办案团队为了保护延河生态、治理环境污染而封堵的废弃油井。8月14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体行进式报道陕西段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延长县了解到,延安市延长县,是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诞生地。延长县检察院打造的“延益井”公益诉讼品牌,便取名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谐音,寓意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保护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诞生地——延长的生态环境。
延长县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后的土地。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近年来,延长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依托“延益井”品牌,将红色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干事创业精神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机结合,以“照好一口井,看好两条河,管好三形态,办好四类案”为工作主线,聚焦当地黑色污染难题,融合四大业务,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诉等方式,追缴生态环境赔偿金250.23万元,督促异地补植林木500余亩,清理黑色固废4000余吨,治理水域面积10.6余亩,清理污染河道15.6公里,督促全县33家汽修门店对“零星”危废规范处理。
在办理破坏生态类刑事案件过程中,对于严重的污染环境案提出惩罚性赔偿,对于情节轻微的案件依法作出不起诉并责令当事人异地补植,实现了“三个效果”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采访团一行在延长县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实地采访。西部法制报供图
工作中,延长县检察院“延益井”办案团队融合“四大检察”同发力,构建“预防为主、打击为辅、生态修复为补充”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格局,通过监督生态环境部门督促采油厂出台《油水井封固管理制度》,推动全县石油、天然气开采污染防治长效治理,截至2024年7月,已督促采油厂封堵治理废弃油井1150余口,恢复生态800余亩,企业生产发展与废井封堵治理进入了自动协调发展的绿色轨道,实现了油气开采健康发展与当地生态保护双赢的良好效果。
针对全县采石场多年无序发展、粗暴开采,造成大量自然山体、林地、草地毁坏的情况,通过向自然资源局制发检察建议、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等方式,督促修复废弃矿山17处,恢复耕林草地2520余亩,推动区域内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2023年以来,该院“延益井”办案团队办理的废弃油井封堵治理案以及矿山修复治理案被评为陕西省典型案例,同时废弃油井案制发的检察建议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检察建议,撰写的《做深做实“一融四促”推进油气开采污 染防治长效化治理》被评为陕西省政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获得省级以上表彰、荣誉2项,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荣誉5项。以陕西省典型案例——废弃油井封堵公益诉讼案为依托,延安市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现场会在延长召开。
在延长县石油广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工作造型格外引人注目。高高的井架、抽油机,展示着中国石油崛起的奋斗历程。就在这里,延长检察院正在为支持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贡献检察力量,续写着用 “延益井”守护生态绿的生动故事。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见习记者 胡庭瑞)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