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高,延河水长。延安市延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就坐落在滔滔的延河岸边。
8月14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体行进式报道陕西段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延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探访城关派继承红色基因,打造公安铁军,书写社区警务治理新篇章。
采访团一行在延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采访。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谢谢你们,化解了我们两家因误会产生的矛盾,否则,我们可真成了仇人了。” 8月14日,城关派出所辖区一经营者李某特意来到所里,向社区民警表达谢意。
7月5日,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了解到,辖区两经营者因电缆归属问题发生矛盾,引发争执。经民警了解得知,电缆为两经营者共同使用,而前经营者在转让经营权时,忘记在合同上写明电缆归属事项。在城关派出所“五心”调解室,经过民警耐心调解,双方解除误会达成谅解,互不追究,握手言和。
“这是我们所打造‘五心’品牌,细心化解矛盾的一个真实事例。”城关派出所副所长赵建国自豪地说。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落实到工作中,城关派出所结合多年来的社区工作及案件办理经验,总结出了 “耐心倾听、交心沟通、公心说理、诚心化解、尽心回访”的“五心”调解法,就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社区民警发动网格员开展大起底、大排查,防止发生民转刑案件。截至目前,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6起,化解53起,其余矛盾在继续化解中,辖区没有发生民转刑及其他恶性案事件。
采访团记者了解社区警务工作。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2023年发来,为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治各类工作措施,延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全力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基层警务质效双提升。在“两队一室”模式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延长社区警务新模式。社区民警落实主防责任清单、社区警务工作责任清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底数摸排、精准研判、分类梳理、预警评估、处置化解五个方面,牢牢守住派出所主防底线,切实将派出所主防理念和具体措施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该所民警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坚持走访排查各类纠纷,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变被动化解为主动化解。各村警务室设立群众问题反馈点,通过开设“法律大讲堂”,为群众做好政策法律宣传,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筑牢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确保矛盾不上交。
“社区网格员熟悉社情民意,民警依法调解矛盾,二者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营造了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现在,我们社区风清气正,邻里和睦相处,都不用安装摄像头了!”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城中社区主任朱笠龙高兴地开着玩笑说。
法治进校园是派出所法治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为了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城关派出所在学校教学楼等适宜信箱安装的地方设立“警察叔叔信箱”,安排民警对信箱进行专职管理,将每月15日定为“开箱日”,及时收集发现各类涉校问题。
在从信箱中收回的各类纸条中,诸如反映某同学被打问题的纸条时有发现。学生的每一封来信都是一份急切解决问题的心情。民警根据收件内容,第一时间安排法治副校长到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视情况现场予以解决。对于公安职能范围以外的问题,及时转送至各相关单位,并由专职民警全流程跟踪推进,为“口难开”“无处说”的学生提供一个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便捷渠道。
“警察叔叔信箱”的启用,畅通了警校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了公安机关职能优势,有效预防解决各类涉校案事件,全力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受到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主防”就要主动向前,下沉到社区乡村,下沉到群众中间去。城关派出所还组建了“东征义务巡逻队”, 社区警务队民警驻社区,积极打造包括民警、辅警、网格员、保安员、治安协理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及各方社会力量在内的平安共建队伍,充分挖掘和调动社区资源,深入开展联勤联动、联户联防、邻里守望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守护”行动,构筑立体化、社会化治安防控格局,实现了社区警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民警向采访团记者展示“火眼云警”反诈小程序。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摄
打造“一村一警”长效工作机制,是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安之基和加强治安防控的现实之需,更是新时代延长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2024年4月,城关派出所被延安市公安局授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公安派出所”称号。
“‘五心’化一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城关派出所教导员张晓慧表示:“延长是红军东征的出发地。我们要继承红色基因,打造公安铁军,抓好主责主业,进一步做好‘五心’调解及‘警察叔叔信箱’等亮点工作,为平安延长建设贡献公安力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苗丰俊 见习记者 胡庭瑞)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