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汾河,从管涔山脚蜿蜒南下,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秋风楼下汇入黄河。2021年,山西首个环境资源法庭在万荣法院荣河法庭挂牌成立,依法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让黄河边上迎新客,天鹅大鲵“唱清歌”。
7月24日,盛夏时节,饱览着沿黄路上的好风光,“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活动(山西段)”采访团走进万荣县法院,记录这块邻近母亲河的“法治沃土”上绽放的护河经验。
打出机制建设组合拳
“这两年,野天鹅又回来啦!”黄河边望河台上,万荣县人民法院环境资源法庭庭长薛印端望着一河碧水欣喜地说道:“不光如此,连素有‘洁癖’的娃娃鱼(大鲵)都在这里安了家!”
法院干警向采访团介绍黄河·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情况。山西法治报供图
近年来,为帮助母亲河容光焕发,万荣法院多管齐下,奏响机制建设“交响曲”。2021年3月,环资庭落地后,万荣法院立说立行,选派资深法官薛印端领衔环资审判,并配备精良团队。同时,建立案件台账、确定受理范围,将“环资”纳入单独审判管理序列,全面开展专门审判工作。
筑牢环资审判队伍根基后,万荣法院开始聚力打造“多元+共治”的环保体系,锚定“联动机制”,紧锣密鼓地谱写着“交响曲”里的每一个音符。
2021年5月21日,万荣法院联合多家环保相关单位及3家沿黄乡镇负责人,召开了“黄河·汾河流域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基地暨环境资源法庭实质化运行联动机制联席会”,探讨案件线索移交、司法执法衔接等事项,强化“联动机制”协调涉环问题,共筑黄河保护网。
2022年5月31日,在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协调指导下,由万荣法院牵头,河津、临猗等八家沿黄法院在万荣环资庭签订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框架协议》,翻开了山西黄河流域县域间环资审判司法协作的新篇章。
荣河法庭不远处,首个黄河•汾河流域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基地静静守望着黄河,一旁的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内,多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汾河水质,用日渐向好的水质报告,生动注脚着法院加持下,“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喜人成效。
聚力“主业+坚持”主色调
近年来,万荣法院环资团队将“提高案件质效,严把案件质量”一直作为“主业”刻在心头,将做好法治宣传、做实巡护河公益活动也“坚持”融入日常,与前者交相辉映,绘成了该庭“守黄护汾”的主色调。
2021年4月19日,万荣环资庭审理了一起破坏黄河流域生态资源案,敲响了山西省环境资源法庭刑事审判的第一槌。截至目前,该庭共办理14件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有力打击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走出“案件”,走进“公益”——环资法庭的日程表总是满满当当。每年,万荣法院都会牵头联合县检察院、黄河河务局开展巡河护河活动。“巡河期间如发现污染物或污水流入河流,我们会马上查清污染源,责令相关单位或个人立即停止排污、打捞污物,并依照情节轻重依法处理。”薛印端如是说。
公益之外,万荣环资庭精彩纷呈的普法宣传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汾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今年“世界环境日”,为提高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主体意识,万荣法院携手运城市生态环境局走进企业开展普法座谈,就“企业如何合法依规、绿色经营”进行宣讲,通过案例分析、专业解读,加深了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滚滚黄河,滔滔汾水。汾黄交汇的“荣光幂河”下,法治力量日夜奔涌。在万荣法院行耕不辍的保护下,两河用日渐清亮的乳汁滋养着这块风水宝地。
出击“文物”“娃娃”新领域
黄河气势宏大,汾水绵延不绝。保护古老壮丽的母亲河,万荣法院屡出新意——既抓文物保护,亦抓娃娃教育。
2021年,作为环境保护主力军的环资庭一经诞生,便挑起了保护文物的重担。一路走来,环资团队紧跟“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孜孜不倦加强自我学习,兢兢业业落实文保宣传。
“办案之余,我们紧盯‘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及时举办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提高群众对文物资源重大价值、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全社会护文保文的意识。”薛印端介绍道。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黄河安澜需要一代代三晋儿女凝心聚力、接续守护。今年4月11日,“万荣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旨在通过不定期邀请全县师生开展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治宣传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厚植青少年心中的“护河”观念。
“除了让孩子们‘走进来’,我们还会‘走出去’,通过与法治副校长加强联系,不定期在各校宣讲环保法律法规,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好习惯。”对于多角度夯实孩子们的“环保路”,薛印端成竹在胸。
踏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汾黄交汇地的法院人,在守护湾湾碧水、助力万物勃勃的峥嵘岁月里,攻坚克难、阔步前行,用“不断增强生态资源司法保护”的坚定信念,徐徐铺开了黄河生态保护动人画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见习记者 鲜晓苏)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