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乡宁静之地助母亲河寻回“清净” 一一山西临汾乡宁法院让法律“跃”出文本汇入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4-07-23 16:07:47     来源:法治甘肃网

  “紫砂文创一把壶、大美云丘一座山、戎子干红一瓶酒”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三张名片。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部,古称鄂邑,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因地制宜“由重转轻”“由黑变绿”的思想转型,让黄河在这“山乡宁静”之地,逐渐找回了曾经的“清净”。

  7月22日,迎着盛夏澎湃的热情,“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体行进式报道”山西段采访团来到乡宁县,跟着乡宁县人民法院法官的介绍,一路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跳出字里行间、汇入绿水青山的美好历程。

公益诉讼圆满落幕

让农用废弃物“有家可归”

  农药包装废弃物被随意丢弃于田间地头,农用覆盖膜肆无忌惮地“横”在大小沟渠里,土壤、水源终日饱受着被持续污染的风险,随处都能闻到废弃物飘来的异味。

  多个村庄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不到位,引起了乡宁县检察院的关注。2023年11月,一纸环保公益诉讼的诉状摆在了乡宁法院环资审判团队的案前。

  “这是我院环资审判团队成立后,审理的第一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了解案情后,我们及时联系并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管理。”据乡宁法院环资审判团队负责人文军介绍,2023年底,在相关行政部门的治理下,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废弃物回收贮运站成功落户驮涧村,乡宁县的农用废弃物也终于“有家可归”了。

  为了确保数量庞大的农用废弃物精准“到家”,在乡宁法院的监督下,“农资管家”App登上了广大农药经销商的手机。

  “客户购买农资时,必须进行登记、形成完整的销售记录。通过该记录,我们定时上门回收农资包装等废弃物。”沿街的一家农资经销店里,售货员随手点开了“农资管家”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环境更好了,我们的果树长得也更茂盛了。”枣岭乡驮涧村村民老张一边喜笑颜开地向记者分享着身边的变化,一边将化肥废弃袋整齐地码放在院角,以待回收。

采矿区变成连翘地——

绿意盎然迎生机

  井下作业,矿区周边往往留下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如地面塌陷、植被破坏等。为了修复这些受损区域,同时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乡宁县法院及相关部门采取了将采矿区转变为连翘生长地的措施。同时,连翘的种植也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2022年5月,汪某和刘某谋上了开采砂岩的营生,尘土飞扬中,一吨吨砂岩接二连三地被运往他乡,曾经平整的土地一片狼藉,野生动物们也不见了踪迹。

  “煤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公安的电话,才意识到自己竟然犯法了!”电话采访中,汪某向记者讲起了他改过自新的过程。

  2023年6月,乡宁法院受理了汪某和刘某非法采矿案,并敦促其加紧修复受损地面,早日在非法采矿区完成连翘种植。

  满目疮痍的采矿区,摇身一变成了连翘生长地。光华镇尧西村海子沟的半山腰上新增的二百余株连翘绿意盎然,既是鄂河(黄河支流)边的新“画卷”,也是乡宁法院守护黄河的新“答卷”。

  采矿区变连翘地,黄河母亲“乐开颜”。一身新绿的连翘丛里,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然起舞,土黄色的野兔洞仰望着澄澈的蓝天,小动物们的欢乐场所回来了!生命,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再次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让“爱黄护黄”成为黄河人家的日常

  “从前,邻河而居的村民时常将生活垃圾倾倒在黄河里,似乎在大家心里,波澜壮阔的母亲河永远不会‘生病’。”通往乡宁县沿黄生态资源司法保护站(以下简称“黄保站”)的路上,张英迪和大家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

  2023年6月18日,黄保站在岭上法庭正式挂牌,成为乡宁法院成立的第一个集巡回审判、诉前调解、生态修复、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为一体的专门性环境保护司法基地,对乡宁县黄河流经区域的生态资源实施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过去,除了倾倒垃圾外,钓鱼、挖沙、狩猎也是黄河人家的日常操作。 2020年8月起,庞某在沿黄的个别玉米地里架设“电猫”,非法狩猎山羊、野猪、野兔等动物。2022年8月,狩猎中的庞某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2023年8月15日,借首个“全国生态日”之机,乡宁法院将该案在黄保站进行巡回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周边村民旁听,当庭宣判:“庞某在禁猎期使用禁用的方法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狩猎罪……”

  “此案审结后,在村民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家不仅对‘禁猎期’印象深刻,甚至个别村民还反思起自己儿时上山打鸟、捉兔、捕野鸡的行为,直言‘普法宣传很重要’。”问及案件办理的成效,岭上法庭庭长师武勇笑着说。

  人不负黄河,黄河定不负人。夕阳西下,记者站在绵软细腻的黄河滩边举目四望,波光粼粼的河水映衬着峻峭的峡谷,郁郁葱葱的绿植装饰着连绵的群山,大美黄河一片安宁。沿黄22公里全段,分布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址以及现代特色农业等文化旅游资源,为乡宁的经济发展辟出了更多新路。在黄河温婉的低吟中,记者仿佛听到了来自母亲河的深情回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见习记者 鲜晓苏)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