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河 法媒在行动】黄河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发布时间:2024-06-20 18:10:41     来源:法治甘肃网

  “之前看到网友评论,说德吉村是青海‘小三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有山有水有沙滩,还有尽情享受的游客……”6月18日,黄河流域9省区法治媒体“保护母亲河 法媒在行动”青海段采访团一行先后到达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和尖扎滩乡来玉村,新奇之余,大家感叹不已。

  德吉村、来玉村均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德吉村还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64054

6月18日,采访团记者在来玉村采访。

  从告别一方水土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到当地群众靠山靠水靠旅游过上幸福生活,黄河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集中安置的幸福村

  “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德吉村是尖扎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辖内有6平方公里的水域资源。”昂拉乡副乡长常亚丽介绍。

  在尖扎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王文彦,尖扎县政协副主席、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杨吉加,尖扎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建国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走进德吉村发展史馆。在这里,大家参观并亲手触摸代表幸福平安、五谷丰登的五谷画,了解德吉村的历史和目前发展情况。

(wAqEY 配图1)【保护母亲河 法媒(32826394)-20240620180948

6月18日,采访团一行走进德吉村。

  2016年以来,尖扎县将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的251户946人进行了集中安置,并将安置点命名为德吉村,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走出德吉村发展史馆,来到村广场,杨吉加介绍:“现在,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交通便利等优势,开始了旅游业转型。目前村里建成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等旅游产业项目,引导42户搬迁户开办农家乐、30户搬迁户经营特色美食,打造了‘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德吉村接待游客数量逐年递增。”

  常亚丽说:“水上游乐设施、垂钓、沙滩休闲、小吃广场等项目也为近40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怪不得叫幸福村,寓意好,也符合实际。”看着黄河岸边休闲娱乐的游客和长廊下喝茶聊天的游客,内蒙古法制报社记者鲁旭说。

(wAqEY配图2)【保护母亲河 法媒在(32826409)-20240620180944

天下黄河尖扎秀。

走出大山的发展村

  采访团一行对德吉村村名印象深刻,也对来玉村村名感到好奇。“来玉,听起来感觉是富饶美丽的意思,我的理解对吗?”宁夏法治报社记者马涛问。

  “来玉,藏语意为大山的背后。”杨吉加说。

  来玉村是易地扶贫搬迁村,搬迁前的来玉村山高路远、基础条件薄弱,尤其是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2018年以来,尖扎县委县政府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思路,先后投入资金2547万元新建安置住房、饮水、供电、硬化道路等,修建村级综合办公室服务中心,实施耕地改良9.2公顷,将来玉村99户380人搬迁到这里。现在,来玉村村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的7000余元,增加到2万元以上。

  “那来玉村就是走出大山的发展村!”马涛说。

  从黄河岸边到一排排民宿区,采访团一行在采访的同时,不断赞叹来玉村的发展。如今的来玉村,正在发展集旅游、光伏、民宿、采摘、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后续扶持产业,并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进企业对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进行标准化开发。

  “来玉,现在也可以理解为八方来玉。”杨吉加说。

  “这里的明天值得期待。”采访团成员不约而同地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