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贵德清”。
贵德,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生态环境美好,素有“小江南”的美誉。
6月17日,黄河流域9省区法治媒体“保护母亲河 法媒在行动”青海段采访团一行来到贵德县千亩经济生态公益林进行采访。
“贵德县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是我省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目前,生态公益林中栽植有贵德软儿梨、贵德长把梨等本地特有经济林树种2.5万株。”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董海刚介绍说。
公益林一派绿意盎让。(6月17日拍摄)
生态公益林中,党旗飘扬,横幅鲜艳,近30人正在开展日常巡查。原来,这是边都村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不仅有边都村及附近村子的党员、生态管护员,还有村民。
据介绍,生态公益林为中国工商银行黄河上游千亩经济生态公益林基地项目。项目规划建设1348亩经济生态林产业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栽植各类经济林树种7万余株及林业灌溉等配套设施,估算总投资1580万元。去年完成一期投资193万元,营造经济林217亩,栽植贵德软儿梨、贵德长把梨1.4万余株,当年秋季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门前水渠里的水也变清澈了”
“生态公益林项目以人工造林为主要措施,构建乔灌草植被复层稳定结构,提高林草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地利用率,对防止水土流失、构建防风固沙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土地起到积极作用。”贵德县林业站工作人员林顺波介绍。
跟随他的脚步,大家看到了挂果的梨树和开花的柠条。
“挂果的梨树我认识,中间种的又是什么?”采访团有人问道。
“柠条。我们采取的是梨树中间套种柠条的种植方式。柠条属于小型灌木,梨树冠幅高大,二者互不影响,这也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林顺波说,“贵德县计划将这片区域打造成千亩柠条采种基地,为全县乃至共和盆地荒漠化综合防治、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良种保障,不断提高项目综合效益。”
据了解,贵德县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攻坚区,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实施是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荒漠化综合防治,筑牢共和盆地绿色生态屏障的生动实践,更是有效保护“中华水塔”的有力说明。
群众在林地劳作。(6月17日拍摄)
“生态公益林项目实施后,附近村民的生活有哪些变化?”“种了树以后,这里不再是一片荒芜,绿油油地充满生机。以前风沙特别大,现在扬尘明显少了,门前水渠里的水也变清澈了。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实施是一件造福群众的实事,更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边都村村民旦正加说。
董海刚在一旁补充道:“生态公益林项目建成后移交贵德县河东乡边都村村委会管理,经济林所产生的收益由村委会分配给当地村民,提高群众经济收入。”
“人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先后实施,开展公益造林行动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
4月8日,在贵德县绿化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下,贵德县黄河源“我为高原种棵树”公益植树暨贵德县2024年义务植树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明确2024年全县义务植树计划栽植14万株,生态公益林项目也包含其中。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赫万成致辞强调,要树牢源头意识,强化源头担当,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树铭志、以草寄情,用实际行动加倍爱护一草一木、生灵万物,用心用情共同守护好绿色大地。
今年春季,生态公益林项目完成二期投资189.5万元,营造经济林190亩,栽植贵德长把梨1.064万株、珍珠梅370株、榆叶梅337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距离公益生态林产生经济收益还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到那时,还可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为当地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从而实现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董海刚说。
河南法制报社副总编辑李葆童说:“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刻感受到,在这里人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更是幸福生活的奋斗者。”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陈孝志 苗丰俊/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