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肃北县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做好抢救挖掘民族文化和保护民族文物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文物在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持续用力,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深挖潜力,打造亮点,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看得见、悟得透。2023年,肃北县博物馆被命名为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法润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全媒体采访团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集中采访。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王辉 摄
肃北县博物馆于2020年7月开馆,馆藏有古生物化石标本、彩陶、汉唐丝绸之路珍品、宗教艺术及民族珍品等文物共计1000余件,汇集了肃北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
3月23日,肃北县博物馆联合阿克塞县博物馆开展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的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两县博物馆组织青少年先后参观了肃北石包城遗址、石包城红色纪念馆、肃北县博物馆。在石包城红色纪念馆,青少年们感受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在肃北县博物馆,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展品和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之后在博物馆开展了肃北岩画拓片研学实践活动。
“肃北县博物馆被认定为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全面呈现全县特色文物和历史文化元素,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家乡历史。”肃北县博物馆馆长赛依吉尔格力说,今后将“研学进校园”作为常态性宣教系列活动,以弘扬历史文化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为重点,不断推进肃北县研学教育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搭建起博物馆和学校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传承、实践、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一角。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王辉 摄
与此同时,肃北县博物馆不断拓展活动载体,增强教育实效,以承载红色文化历史、先进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村)、官兵和观光游客到教育基地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展示交流等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等巡展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蓝图上擘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针对地广人稀、山大沟深的现状,肃北县博物馆以展板形式办起了“流动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牧区,为农牧民群众讲解肃北历史文化、馆藏历史文物,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并将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惠民举措、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宣传工作贯穿其中,在提升各族群众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振兴、补齐民生短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采取“互联网+”宣传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设计了虚拟漫游全景看展、互动导览、语音讲解等栏目,观众可直观地了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及珍贵的文物资源。坚持“馆校共建”,加强博物馆知识与社区、学校、群众的互动共享,并签订校馆协议,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