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龙镇永兴村村民何叶讲述土地流转和收入情况。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见习记者 胡庭瑞 摄
六月的白银,骄阳似火。在白银区四龙镇永兴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连片的智能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嫩绿的芦笋苗正茁壮成长。村民李金花麻利地修剪着枝叶,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30元,比种地强多了!”
这片占地350亩的芦笋基地,正在书写着黄土高原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白银区地处北纬38度,与山东同处全球芦笋种植的黄金纬度带。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种出的芦笋皂苷含量比南方高出30%,品质尤为出众。2024年,中慧高芯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联合白银乡村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投资5200万元打造了这个集种植、加工、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园区负责人于静郡介绍:“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但全国设施化种植比例不足10%。我们通过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AI采收等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走进园区数据处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国芦笋价格曲线和温室环境数据。技术员轻点鼠标,9号连栋温室的滴灌系统立即启动,精准喷施定制营养液。这套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系统,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土壤传感器能自动调节水肥配比,节水达50%;AI采收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精准定位成熟芦笋,效率是人工的3倍;大数据平台则能预测市场行情,去年价格预测准确率高达92%。
这种现代化的种植模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四龙镇,土地流转金从传统玉米田的每亩300元提升至每亩600元,并约定每5年递增50元。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在园区务工,日均收入130元。财政衔接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8个村每年可获得30万元分红。有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不到1500元,现在综合算下来,户均年增收2.4万元。”
园区东侧,30亩的蓄水池波光粼粼,未来这里将发展垂钓、观光等休闲项目;加工车间内,工人将鲜笋分级包装,每三天一批运往山东深加工。于静郡指着规划图说:“我们不仅要种好芦笋,还要讲好芦笋故事。”
芦笋种植是个需要耐心的产业,前三年投入大、产量低,许多农户因缺乏资金和信心中途放弃。为此,园区推出“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价格比市场高5%至10%。
“我们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农户只需按标准种植。”于静郡介绍,目前已有17户农民加入种植联盟,村民老何的14亩露天芦笋去年亩产达4000斤,精品笋卖到每斤12元。
从智能温室的精准调控到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从数据中心的科技感十足到加工车间的繁忙景象,白银芦笋产业正在演绎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这里孕育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幅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智慧的农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白银芦笋或将成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亮丽名片。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见习记者 胡庭瑞)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