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防宣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民勤县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 通讯员 詹佳新
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沙漠的褶皱里,民勤以“沙海绿洲”的奇迹闻名遐迩。
当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这片土地“种棵树”时,有一抹“火焰蓝”在沙丘间穿梭——他们是植树现场的安全守护者,是沙乡百姓的生命防线构筑者,更是用坚守在荒漠中书写担当的民勤县消防救援大队。这支队伍以“火焰蓝”的炽热情怀,浇灌着“生态绿”的希望之花,交出护航治沙与严防火灾的双优答卷。
沙海护航 “蓝焰”与“新绿”共舞
“沙漠动火需距基地50米以上!”消防员张海涛的喇叭声穿透风沙。在“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活动现场,消防队员们化身为“安全管家”。防火型植树铁锹、简易水桶、消防宣传喇叭……在消防宣传服务点,一排特殊装备引人注目。
“有时候扶苗填坑和提水浇灌时,顺便就会给志愿者上一堂消防课。”消防站站长助理杨永辉说道。当“火焰蓝”与“生态绿”交织,不仅是色彩的碰撞,更是守护生态的决心与行动的共振。
硬核基建 沙漠中的救援“钢铁堡垒”
红砂岗精细化工园区内,一座投资2600万元的现代化消防站拔地而起。55米登高平台车如利剑擎天,18吨重型水罐车等“硬核装备”列装,让救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在辖区乡镇,五征三轮消防巡查车车斗上的储水罐与手抬泵构成了一个个流动救援单元,能开进最窄的乡村巷道,堪称火灾救援的“轻骑兵”。
“去年东大村火灾事故中,正是这些小车及时输送水源,才阻止火势蔓延扩大。”大滩镇村民刘强回忆道。
如今,9辆5吨水罐消防车、7辆五征三轮消防巡查车、20个储水罐织就全县消防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战勤保障网格。
铸魂砺剑 风沙中的铁军“成长密码”
“1952年,前辈们用柳条筐固沙;如今,我们用科技种植和防火……”在防沙治沙纪念馆,指导员党兆霖的入队第一课总让新队员眼眶发热。
民勤县消防救援大队依托驻地红色资源构建的“四维育人体系”——初心馆的历史党课、红船雕塑前的宣誓、长廊壁画中的战斗故事、北门锁钥下的戍边精神,让“扎根沙漠”成为精神烙印。
新队员陈玉武参观完后说道:“比起前辈们用肉身挡沙,我们吃的风沙算什么?”在红砂岗工业园实训场地内,“穿越火线”课题小组正在推演战术,他们独创的“救援灭火一图清”,将危化品理化性质、处置要点、战术措施等纳入预案,做到手中有策,心中有数。
智慧防火 沙漠里的安全“绣花功夫”
“阿姨,这里可不能给电动车充电!”女子防宣队队员徐佳宁手拿着消防安全宣传册,揭开了“防灭宣”一体化工作模式的一角。每年的蜜瓜丰收季,田间地头都会出现“流动消防课堂”。
消防员魏帅指着电动车讲解:“摘瓜时电动车可别装得太满了,电瓶会超负荷的。”这种接地气的宣传司空见惯。近三年,全县火灾起数下降8.7%,农村火灾下降11.2%,让“中国蜜瓜之乡”的香甜中,多了份“蓝焰”守护的安心。
从护航绿色治沙到守护万家灯火,从装备升级到队伍淬炼,民勤县消防救援大队在沙漠边缘书写着新时代“火焰蓝”的担当。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