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近日,在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由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报送的六件文字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彰显消防队伍在科普创作与消防知识传播方面的不俗成绩。此次获奖作品题材多样、角度新颖,将专业的消防知识融入生动的叙事之中,有效提升科普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获得评委的好评。10月22日起,法治甘肃网对获奖作品陆续展播,今天展播的是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队选送的作品《生命之光穿透水域——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荣获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文字类作品二等奖,全文如下。
生命之光穿透水域——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
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队 韩雨欣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溺水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7万。水下搜救工作如同与死神展开的一场激烈竞速,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存亡。传统水下救援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搜索,就像在黑暗的“黑洞”里寻找微小的蚂蚁,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成功率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应运而生,为水下救援带来了新的希望,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
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由多个关键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工明确,协同工作。换能器作为探测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它能够发射和接收声波。当探测仪工作时,换能器发射声波,就如同在水下呼喊“喂!有人吗?”同时,它还能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以此感知周围环境。信号处理器则是探测仪的“最强大脑”,它对换能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进行深入分析处理,无论是微弱的心跳声、敲击声,还是细微的呼吸声,都能被精准识别和解析。而显示屏则像一个智能导航系统,将信号处理器分析得出的搜寻结果直观地转化为地图或坐标,救援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快速定位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具备两种工作模式,分别是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动模式下,探测仪发射声波脉冲,这些声波在水中传播,遇到障碍物或目标后会反射回来。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声波,探测仪能够构建出周围环境的图像,就像在游戏中开启了“透视外挂”,使水底的障碍物清晰可见,帮助救援人员了解水下地形和目标的大致位置。被动模式下,探测仪则保持安静,专注于接收周围的声音信号,如人体发出的心跳、呼吸声,以及被困者发出的敲击求救声等。其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声音,即便是在耳边轻声细语,也能被它清晰感知。
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在实际救援工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和显著的优势。以2023年长江救援为例,一名12岁男孩沉入18米深的泥沙中,救援人员携带声呐探测仪下潜。在声呐探测仪的帮助下,仅用时3分28秒便成功找到并救起男孩,救援速度比传统搜救方式快了将近20倍,将理论上的“黄金救援时间”变为现实。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产物,而是成为守护生命的重要力量。它发射的每一束声波,都如同照亮黑暗水域的灯塔;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让无数濒临绝境的生命重获生机。水下声呐生命探测仪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在水下救援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拯救更多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