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消防救援支队一件作品在全省科普大赛中获二等奖

发布时间:2025-10-27 10:04:22     来源:法治甘肃网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近日,在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由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报送的六件文字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彰显消防队伍在科普创作与消防知识传播方面的不俗成绩。此次获奖作品题材多样、角度新颖,将专业的消防知识融入生动的叙事之中,有效提升科普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获得评委的好评。10月22日起,法治甘肃网对获奖作品陆续展播,今天展播的是武威市消防救援支队选送的作品《烟的自述:火灾现场的“死亡邀请”》,荣获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文字类作品二等奖,全文如下。


烟的自述:火灾现场的“死亡邀请”

武威市消防救援支队 吴鲁毅

  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我是寄生在火焰里的恶魔,在火苗蹿起的那一刻破茧而出,从燃烧的家具、熔化的塑料中涌出,打着旋儿攀附天花板,将白昼染成浓稠的墨色。我扭动着暗黑的魔爪,顺着通风管道疯狂攀爬,所过之处皆成我的领地。我用黑色的触须向困在火场中的人们发出“死亡邀请”,钻进他们的鼻腔、气管,侵入他们的肺部,感受着他们剧烈的咳嗽与挣扎,看着他们瞳孔逐渐涣散,无力地瘫倒在地——我,就是火灾现场的浓烟。

  我有阻止人们呼吸的“致命配方”,一旦被火焰激活,就毒性大作。平时里,我就默默地藏在香烟里的尼古丁、焦油里,温柔地“试探”大家。当家具、塑料、化纤在火场中爆裂,一旦我遇到了火源,就瞬间化身“毒药师”,生成我专属的“致命配方”。不完全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可以迅速抢占血红蛋白的王座,它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40倍,吸入1.3%浓度即可在1-3分钟内让人体缺氧窒息致死。羊毛、尼龙、聚氨酯泡沫等物质燃烧形成的氰化氢等剧毒成分,像无声的刺客阻断细胞呼吸,0.3mg/L浓度可致人死亡。PVC管道、电缆外皮等塑料制品燃烧生成的氯化氢等物质,遇水生成盐酸腐蚀呼吸道,在呼吸道黏膜上灼烧,浓度50ppm时就可以引发肺水肿。最阴险的是丙烯醛,0.5ppm的浓度就能让人眼睛刺痛,而火场中它的浓度常飙升至数百倍,瞬间就可能让你“失去光明”。据统计,在火灾中丧生的遇难者,80%都是由于吸入有毒烟气窒息昏迷或中毒身亡,而不是被明火炙烤而死。这就是火场逃生困难的真相:60℃的热空气足以灼伤人体肺部,而黑色浓烟裹挟的毒性,就让死亡来得更快更静。

  我有快速蔓延的“隐形的翅膀”,突破各种障碍,变成流动的陷阱。别以为躲在高处就安全,热浮力为我插上飞翔的翅膀,通过缝隙、空洞让我到达任何地方,“烟囱效应”是我上升蔓延的最佳助力。火场温度每升高1℃,我就会膨胀0.4%,800℃时1立方米烟气就可膨胀至原始体积3倍。当楼道温度超过50℃时,我会以每秒3米-5米的速度向上飞舞,比人爬楼梯还要快十倍。更可怕的是,电梯井、管道井、未关闭防火门的楼梯间就像抽油烟机,把我从一楼送到顶楼只需40秒。关闭不严的门窗缝隙也是我的突破口,会让我以层流的状态悄悄潜入,在天花板下形成致命的毒烟层,颜色越深,我的毒性相对就越大,人们逃生的可能就越小。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毒烟层往往会慢慢地聚集,由上而下逐渐沉降,熟睡的人往往在烟层降至1.5米时才会惊醒——那时,我已偷走了房间里60%的氧气。温度下降时,我会像毯子一样贴地蔓延,不给人们留下一点“喘息的空间”。

  掌握了火场逃生的密码,拥有了对抗我的“三重铠甲”,就可以拒绝这“无情的邀请”。最好在家中常备“防烟面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湿毛巾不是万能盾,但能抓住我身上60%的粉尘和酸雾。真正要警惕的是隐形杀手——一氧化碳,它会让你在头晕目眩中误以为是困意来袭。这时候,低姿爬行才是生路,因为距地面30厘米处,有毒烟气的浓度只有上层的1/10。关闭房门能争取10分钟延缓烟袭,而鲜艳的标记能让消防员在零能见度中找到你。对抗我的关键,在于冷静判断与科学应对,熟悉建筑的逃生通道,提前规划逃生路线,避免在浓烟中盲目寻找逃生出口。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地判断,杜绝通过充满浓烟的楼梯间跟我撞个满怀,也不建议超出使用范围利用逃生气垫、缓降器等方式进行户外逃生疏散。

  科研人员对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弄清楚我的本质是气溶胶,遇水会凝结,遇碱会中和。但人类更需要明白:防火胜于防烟。少一次违规动火作业,少一块易燃保温材料,少一次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就能让我少一次作恶的机会;多一个断电的充电器,多一次疏散逃生演练,多一点逃生自救知识的学习,就多一点逃出生天的机会,也给自己的呼吸留出更多的氧气。

  下次闻到焦糊味时,请相信:那个最先报警的烟雾报警器,比任何逃生技巧都更珍贵。毕竟,最好的防烟术,是从未接到过我的邀请。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