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悬臂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其建筑主体为耐火等级低的砖木、土木结构的古建筑,火灾风险大。近年来,嘉峪关市消防救援支队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确保了文物消防安全零事故。
“文物古建筑是文明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能够承受千年的沧桑岁月,却也是脆弱的,一旦发生火灾,失去了永不再有,保护文物古建筑,关注消防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近日,在关城景区,雄关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武鹏、姜桓两人细致地对景区管理人员说道。
为切实做好关城景区消防安全工作,雄关消防救援大队指定武鹏、姜桓作为景区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的责任人,主要对景区内消防设施设备操作以及微型消防站实体化运行情况,景区建筑的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是否完好有效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武鹏、姜桓当场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和措施,要求单位管理人员将火灾隐患整改到位,确保景区消防安全万无一失。
近年来,嘉峪关消防积极与文物局、公安局、长城丝路研究院、文旅集团对接,实地调研,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嘉峪关市关城文物景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厘清各部门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了消防管理机制,将消防安全监管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和具体内容、具体时段,形成了齐抓共管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良好局面。
城楼、将军府、关帝庙等皆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防火难度大,支队积极采取“一落实、两禁止、三到位”(即: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禁止强电进入木质文物建筑内、禁止明火进入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域;日常防火巡查检查到位、消防设施配套建设到位、初起火灾扑救力量准备到位。)同时,在关键消防设施点,安装了物联网远程监测设备,对消防设施运行及消防水池管网的水量水压情况24小时预警监测。在文物修复中采取防火技术并现场守护,严禁关城内存放木料等易燃物,通过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完善了火灾预防体系。提请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组建关城消防队,配置消防器材,逐步形成了具有人员12人、消防车2辆的消防力量。
同时,针对节假日游客较多的情况,嘉峪关消防在景区设置宣传点,通过摆放宣传展板、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消防、学习消防、参与消防。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胡月)
责任编辑:何宁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