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抓监管 关口前移除隐患 ——庆阳西峰区全力筑牢基层“最前沿”消防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4-09-25 15:11:41     来源:法治甘肃网

近年来,西峰区下沉执法力量和执法事项,从最末端推动消防执法工作落实落细,构建了基层消防治理体系,基层消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查办案件47起,社会面火灾防控形势稳定好转。

精准赋能 全面夯实消防执法基础

立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先行先试打造了覆盖全域的基层消防安全治理责任网络,激活了基层火灾防控“神经末梢”。

下沉执法事项。西峰区结合基层实际,科学评估论证,精准编制乡镇街道消防执法事项清单,在前期委托乡镇街道开展4项简易消防行政处罚基础上,将街道和镇政府消防执法事项增加至32项、乡政府消防执法事项增加至30项,破解了基层消防治理“有责无权”“查罚分离”问题,确保基层消防执法“管得了”。

配强执法队伍。围绕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健全完善消防治理体系,西峰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消防安全办公室专职负责消防执法监管工作,由乡镇街道一名班子成员负责,配备2名专职执法队员、1名消防网格员,配发执法记录仪和执法工作证,确保基层消防执法“有人管”。

压实执法责任。西峰区研究制定了《消防安全办公室量化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定人、定岗、定责,厘清基层消防执法与消防部门监督执法的界限,明确了执法责任主体、监管工作职责,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基层消防执法“能管牢”。

群防群治 全面提升消防执法水平

扎实开展基层消防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动员群众共建共治,全方位提升消防执法水平,扩大消防隐患排查范围和治理成效。

提升执法能力。组织司法、公安、消防等部门专家,对乡镇街道消防执法人员集中培训,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跟班学习”的方式,详细讲解基层消防执法事项、法律条款、处罚依据及执法流程,让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消防监督检查法律文书书写规范、防火巡查检查工作流程等,做到了“懂执法、会执法”。

凝聚治理合力。西峰区将消防安全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监管内容,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深度结合、系统推进,组织社区村组工作人员、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全面参与乡镇街道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配合执法队员督促住宅小区、商业门店及时整改火灾隐患,进一步延伸治理触角,消除了监管盲区、巡查死角。

增强防治动力。组织执法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沿街商铺、居民家中开展法律知识及消防安全知识宣传,通过“边执法、边普法”的形式宣讲典型案例,进一步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防控能力,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积极排除火灾隐患,杜绝消防违法行为。

守牢底线 扎实开展消防执法检查

紧盯乡镇街道消防安全隐患最突出的领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覆盖监督检查,以高压执法态势推动火灾隐患“去存量”。

盯住电动自行车风险联合查。抽调公安、消防、住建等部门专业力量配合基层消防执法队员,联合排查整治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占用堵塞消防通道、“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通过联合执法、现场宣教,责令限期整改到位。目前,已督促151个住宅小区建成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安装417部电梯阻车系统,建成21处共享智能充电柜。

盯住消防设施问题严厉查。组织基层消防执法队员对住宅小区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通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区域消防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过筛式排查,建立清单、现场交办,盯住改、限期改,确保应拆尽拆、应改尽改,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安全设施,畅通消防“生命通道”。

盯住防盗窗(网)隐患深入查。动员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干部,深入所有商业门店、住宅小区,对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防盗网、铁栅栏、广告牌等障碍物进行过筛式核查,采取“排摸、劝导、查处、曝光、拆除”五步工作法,划片包干、上门入户,累计督促拆改违规设置铁栅栏、广告牌1.8万平方米。

闭环管理 持续提升消防执法成效

聚焦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效率,建立从执法检查到整改销号全流程的闭环监管机制,确保隐患问题发现及时、整改到位。

风险会商机制。基层消防安全办公室每天对排查发现的消防隐患进行研判,提前预警监测,对风险较大或影响范围较广的,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组织多个部门联合把脉、综合会诊,会商研判安全风险,按照职责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线索移交机制。坚持分级监管与精准执法相结合,教育指导与严厉惩处相结合,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先期采取督促提醒、警示警告等柔性措施处理,对不听劝阻、拒不整改的实施行政处罚,对屡改屡犯、屡教不改的移交消防大队依法处罚,做到了精准执法、规范执法。

落实考核问效机制。将消防安全监督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终考核范围,消防大队每月对基层消防安全办公室隐患排查、风险处置、问题。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何明霞 通讯员 张苗苗

责任编辑:吕淑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