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的昌马

发布时间:2023-01-12 10:14:43     来源:甘肃日报

山那边的昌马

□ 至 简

“慢点,再慢点,快门速度调整到六十分之一秒……”车在并不平坦的路途上行进着,我摇下车窗,力求端稳手里的相机,在去玉门昌马采访的途中,拍下了那张金色夕阳即将沉落在地平线的照片。被疏勒河浸润环绕的这片土地,不止用美丽二字说得清。它太独特了。

那张照片距今已经20多年了。

1998年,阵阵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寂静辽远的疏勒河。疏勒河流域开始了一项大工程——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疏勒河盆地,东起玉门市花海乡,西到安西县西湖乡。项目区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一项以水利建设、农业开发、移民安置为主,兼顾发电、治理生态、改善环境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其中昌马水库的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论证到1996年,经历了两上两下的艰难历程,工程建设期间,我曾两次到达昌马采访。

昌马离玉门市区较远,而前往昌马的车一周只发两趟。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初的一天,我和同事坐上了前往昌马的班车。昌马乡上有条宽敞的马路,路边些许商店,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村里形成了小集镇。在昌马待了几天,才知道这儿的土与别处的不一样,细细的黏土,经常在山谷里卷起直冲天空的龙卷风。在外面一天,全身都会落满细细的尘土。

到了2000年的深秋,我又独自在寒风萧瑟的昌马水库工地待了三天,那次是采访为这项大工程而辛苦付出的建设者们。

20多年间,昌马就像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虽然久不联系,那份牵挂和远远的关注却深藏在心里。与它有缘再次重逢在20年后的夏天,我终于见到了昌马水库那如虹的气势,天地旷远,山川逶迤,昌马水库如蓝色的眼睛,和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纵横的陌野如彩色锦缎,浩荡的河水在峡谷间奔腾。昌马水库,这是疏勒河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今日的历史痕迹。

昌马的旧模样是被一双双手改变的,让我又想起当年的建设大军。

人类文明与文化从来离不开大江大河,从祁连山奔流而下的疏勒河更是孕育了河西古道文明和文化,从这里出土的甘肃玉门鸟化石,发现的岩画、陶器,无不诉说着疏勒河流淌过的这片土地久远而浑厚的历史。

疏勒是蒙古语水丰草美的意思,汉时称南籍端水,唐时称冥水。唐朝边塞诗人岑参《苜蓿峰寄家人》诗中:“苜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葫芦河便是疏勒河。疏勒河在唐代军事上占着重要地位,到了元、明、清时叫苏来河。它是酒泉境内第一大河,也是全国内陆河中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在流经二道沟川和昌马盆地段称昌马河,在昌马大坝被分为玉门河和安西河。

在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之后,昌马所在地域先后设置过冥安县、天衣县、乾齐县,隶属敦煌郡和酒泉郡,后南北朝时设置新乡县隶属会稽郡。

当年佛教东传过程中,在河西走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石窟,而昌马石窟就是其中的一颗星子,昌马石窟兴建于五代、宋初,相传是两个先后云游到昌马的僧人开凿。它与敦煌石窟都是同一风格的石窟艺术。

相传,唐朝薛丁山和樊梨花西征来到此地,见山环水抱,牧草繁茂,便在这里养马,由此取名昌马。

石窟、隘口、烽燧、古道,历史的足迹彰显着昌马的神秘和古韵。雪山、湖泊、蓝天、白云,昌马又有着大自然恩赐的壮丽景致。

昌马四面被大山环绕,近处的群山丹霞似火,远处的青黛色山峦苍苍茫茫,耸立的雪峰在山间闪耀着圣洁而神圣的光芒。远处的天空雨雾相接,天地迷离,可是眼前的天空却云朵翻滚,山上飘移着一朵又一朵白云虚幻的身影,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像是满天空怒放着的白色牡丹,地垄上的树像被园艺师精心修剪过,每一棵都像一把圆圆的伞。昌马的海拔高,气温要低一些,出产的牛羊肉味道鲜美独特。七月的田野里,麦苗儿才刚刚抽了穗,除了种植小麦胡麻,这里又引种了藜麦,秋天成熟之后藜麦或黄或红,为秋天的昌马再调一道浓郁的色彩。

河水时而平静如一汪秋月,时而奔腾咆哮,拍打着沟壑纵横的岸边岩石。险峻的河谷间有一座岩石自然生成的桥——天生桥,它曾是东西两岸人过往的唯一通道。坐在河谷内的光滑洁净的岩石上仰望蓝天,远眺祁连,听河水拍打岩石发出的怒吼声,会对大自然产生由衷的敬畏之情。在昌马河边,祁连山冰川化作了一汪汪汩汩的泉水,昌马河边有被称作千眼泉的地方,甘洌的泉水浸润着一大片肥美茂盛的草地,这片草地和山内的祁连山大草原浩浩汤汤,从山脚下给夏日的祁连铺天盖地包裹了一层羊毛绿毯。

昌马是原生态的,多少年来它就是这样的面容,更多的艺术家们发现了她深藏不露的内秀,爱上了这份不加修饰的大美。

赏花节、文化艺术交流月、创作基地授牌……一个个活动在疏勒河边的昌马拉开了帷幕。昌马建起了国际艺术驻留基地。不仅如此,还兴办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与传承文化艺术相连起来,这片土地本就应该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河西古道的深厚历史在疏勒河的记忆里流向身后,而它的一朵朵浪花在向远方飞奔。物质上丰沛了的昌马在追求着精神上的充足,在寻觅与疏勒河的水花一起脉动的韵律。

总有历史的瞬间凝固成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那些散布在河西古道上的星罗棋布的石窟,总是凿在峭壁山崖上,而那山崖下总有一方水草丰美之地,那里的人们面容安详,不多怨怒,丰衣足食。

傍晚,乡政府的广场上聚集起了男女老少,点燃的篝火映红了他们的面容,我们也都忘记了一切,跟着载歌载舞。

那晚,留宿在昌马宁静的山乡小院里,出门坐在秋千椅上,星空浩渺灿烂,实在不忍在睡眠里错失了这美好的星光。

清晨,听到了几声鸡鸣、狗吠,窗外树上的鸟儿欢鸣着。第一缕晨光透过竹篱笆上的嫩叶缝隙照进了小院,鲜嫩而明亮,出门是一条乡村马路,马路对面是麦田和远山,微风里带着麦苗儿和青草的香甜,舔舔嘴巴,把那个清晨如一颗露珠儿般吞咽在心底。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