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丝路花雨》是文化大IP,多元化开发很重要
图为《丝路花雨》剧照,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厉震林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舞剧《丝路花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持续演出43年,非常了不起。我先后看过几次,很震撼。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它的舞蹈,现在会更多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命运等。从这些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丝路花雨》43年来的进步,包括对大唐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都是在不断进步,不断从外在走入内心。早些年,这部剧的风格比较纯、实、淡,现在融进声光电等大量高科技的技术,有了音乐剧的味道,舞台风格比较明艳,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丝路花雨》云上首播,总体感觉挺好的,这样一个探索也是很重要的。
我一直在提倡一个概念,因为时代变了,历史上一些剧种消亡了,一些剧种出现了,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变了,目前的中国舞台艺术,包括戏剧、舞蹈等,推出一些新剧种、新样式的时代已经到来。如同影像跟戏剧的结合,电影最早叫“影戏”,是电影向戏剧靠拢的,现在倒过来,是戏剧向电影靠拢,可以说,电影和戏剧又要重新结合了。目前,“实时影像戏剧”越来越多,像这样新的样式出来,提出一些新名称、新概念,会对艺术传播带来新的影响和嬗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丝路花雨》这部经典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大IP,它的影响很大、意蕴丰富,讲述的大唐气象、中外交流、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等,跟当代中国历史特别有共鸣之处,甘肃应该把它做多种开发,形成各种各样的样式。
比如,在演出方式上做探索。《丝路花雨》从新时期、新世纪到新时代,随着时代变迁,剧目不断打磨提升,演员群体更新迭代,我们可对演员进行代际划分、整体包装推出,应该非常有号召力。以色列卡梅尔剧团话剧《安魂曲》,给我震撼就挺大的,演员演了二十多年,非常深入,跟剧中角色完全合一了。
在新样式上做探索。影像跟戏剧的结合,不仅表现记录功能,更要进行语汇转化。舞台以演员为主,影像化后强调整体功能,如果能加入AR、VR、元宇宙等元素,以多媒体和高科技的手段来传播,年轻人会特别喜欢。
多元化开发很重要。加大后电影产品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丝路花雨》可能以前都做过,我觉得可以再加大开发,拍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开发工艺品、生活用品,甚至可以开发成漫画、主题公园等,把品牌做大,把它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要不然这个IP就可惜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