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
周 莹
有的人在黎明时分出生,有的人在黎明时分离开。婴儿降生,父母喜悦满怀。老人逝世,后辈悲伤痛苦。有时候,黎明时分成了迎接和告别的时间段,也成了一座生命的分水岭。
记得那年初夏,家住在一片森林旁边的亲戚邀请奶奶去她家帮忙接生,听说她家年轻的婶婶要临产了。奶奶把十二岁的我也带上了。
那晚,折腾了大半夜,婶婶的孩子也没有生出来。鸡叫五更时,婶婶却沉沉地睡着了,并且发出了均匀的呼噜声。第一次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我兴奋得睡不着,奶奶也是丝毫没有睡意。于是,奶奶带着我,顺着小路,走到了森林里。奶奶要去森林那边向阳的山坡上,折一枝东方的槐花,让婶婶闻着,然后再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苏汤,据说这样可以催生。
小路边的泥土是潮湿的,身边的空气是清新的,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天就要亮了,森林、远处的农田和房舍,都被一层白茫茫的晨雾笼罩着。我和奶奶在小路上慢慢地走着,好像听见树林里松鼠吱吱的叫声、小鸟喳喳的吵闹声,还有露水滑落的滴答声、晨风吹拂树枝的沙沙声、远处小溪叮咚的流水声,还有我和奶奶的脚步声和喘气声……黎明时刻,森林里一片吵闹。许多美妙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喜悦的、缠绵的、温柔的、清幽的、柔曼的、急切的,我沉醉在这些声音中。
森林里的声音和村庄里的声音不同。我在村庄里听到过黎明的声音,鸡子的咯咯声、狗子的汪汪声、猫儿的喵喵声、羊儿的咩咩声、黄牛的哞哞声、肥猪的哼哼声;午后小河流水的哗哗声、隔壁大妈的咳嗽声,还有晨风刮过屋檐哗啦啦的声音……村庄里所有的声音,都是风风火火、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而森林里的声音,是平平静静、安安详详的。
我站在森林里,回忆着村庄里的声音,聆听着森林里的声音。这个世界上,原本有许多的声音,需要认真倾听。声音和声音之间,总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缝隙。每一个缝隙之间,都会穿插着阳光、水分和空气。这是每一个生命都离不开的养分。
倘若,需要我选择的话,我期盼天天能够听到森林奇妙的声音。但是,这只是我虚无缥缈的梦——谁会居住在没有人气的森林里呢?
就在我遐思之际,扭过头寻找奶奶的背影,才发现,她正背靠着一棵花栎树,在聆听森林的声音。接着,我蹲在小路中央,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只青绿色的毛毛虫,慢慢地在草叶上蠕动着柔软的身躯。一滴露珠滑落在我的头顶,发出“啪”的一声。我站起身子,伸出手,摸了一下头顶,湿润的头发粘连在一起了。再次蹲下身子,低下头,发现刚才那只毛毛虫不见了。它是掉在腐蚀的落叶里躲起来了?是被刚才那一只匆忙逃窜的老鼠给吃了?还是迅速爬到更高的树上去仰望天空了呢?
过了一会儿,晨雾已经散去,一轮红日从森林那边升起来了。一缕缕轻柔的晨光,像一丝丝金光一样照耀在森林里。每一棵树枝上仿佛都披上了一条金色的纱巾。薄如蝉翼的晨雾飘拂着,流动着,缠绕着,一会儿在这棵树梢逗留着,一会儿又爬上那棵树尖跳跃着。这时,森林里变得热闹起来,鸟儿开始飞翔了,松鼠开始奔跑了,露珠开始滚落了,晨风不见了踪影。随后,天就亮了。
那是一片不大的森林,顺着林中的小路,不到十分钟就走出了森林。我和奶奶同时看见了那边的村庄,以及早早被赶出来抢着吃露水草的羊群和扬起鞭子的牧羊人。
奶奶走出森林,在一片荒草地上,举目寻找着。
我站在小路上,回头望着森林的尽头出神。森林那边,就是我们来的地方。森林这边的地盘,属于另一个乡村管辖。一片森林,就是一道分水岭,隔开了两个乡村的土地。接着,我仰起头,看着伸向天空的树枝,一种美好的感觉,在我心底弥漫。
奶奶走过来,伸出手,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现在这时候,就是黎明。你看,天边的曙光,红红的。”
我仰起头,天真地问:“这就是黎明?”奶奶肯定地点点头。
我一扭头,看见奶奶眼中那一抹闪闪的亮光,像晨光一样温暖又清爽。又闻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清香味,奶奶手里举着一枝盛开得精彩纷呈的槐花,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我的心,顿时温暖极了,立刻伸出手,欲拿走那枝槐花。槐花枝是有刺的,奶奶的手背上有几道划破的痕迹,非常显眼。奶奶赶紧扬起手,警告我说:“不要碰。要不然,那些花儿会掉落的。没有花儿了,你婶婶闻个啥呢?”我的手,慢慢地垂下来了。
奶奶瞅着远处黛青色的山峦,看了一会儿,又转身,注视着山脚下的小溪,把鼻子凑近槐花跟前,不停地吸着香味。
清风微拂的黎明,我站在被晨曦照亮的森林边,看着奶奶。
奶奶低下头,望着手中那一枝花事盎然的槐花,眼睛湿润了。
归来时,听到了两个消息。亲戚家的婶婶在黎明时刻,顺利生下一个胖小子,一家人喜笑颜开,笑声里充满了喜悦的气息。然而,不幸的事情也在同一时刻发生,隔壁邻居家的老爷爷在黎明时刻突然咽气了,全家老少一起恸哭,悲伤弥漫。
嗷嗷待哺的婴儿,在黎明时分发出了第一声清脆的啼哭。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黎明时刻闭上了睿智而又慈祥的眼睛。婴儿的新生命开始了,老人的生命到此结束。
两种情况,都发生在黎明时刻。同在黎明,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展示了生命的更新与延续。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