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变迁·武都四十载
——白云深处是我家
□ 陈正
生在改革开放前,陪伴武都好多年。
见证变迁历历目,天翻地覆说不完。
我从1977年被父亲自定西岷县带到陇南武都算起,岁月流淌了整整四十四年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托付给了这绿水青山的一方热土,如今迈入中年的我显然已经不再年轻,还有些许沧桑。细细回味,慢慢品味,感慨万千……
童年时代
长于斯,童年时代的我与武都城。岁月的指针对应着七十年代。武都城夹在南山和北山之间,长江支流白龙江从南山脚下缓缓绕城而过。东西宽长,南北狭窄。武都老城区抬头见山,迈步踏江,确实太小。最早的时候,白龙江上只有一座简陋的铁索桥,几根铁索上面铺些木板,走上去晃悠悠的,有点像今天玻璃栈道的感觉。映像中当时的新市街以东全是稻田和水塘。头顶上,蓝天白云,看身边,绿水青山,司空见惯。
那时国家才刚刚搞改革开放,家庭经济都紧张,家里住的是土坯房,防盗窗户也没有。我们都没有上过幼儿园,玩具也十分有限,一直是我心头的遗憾。童年玩耍的好些游戏至今依然十分清晰,弹玻璃球,指天画星星,背马打仗,过家家,玩泥巴,丢沙包、踢毽子、折纸东南西北等。花样繁多的童年游戏陪伴我和儿时的伙伴们度过了那让人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
少年时代
学于斯,少年时代的我与武都城。岁月的指针对应着八九十年代。我刚刚上小学,父亲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拉扯一家四口人,挺不容易的,每天早晨,背着母亲缝制的粗布书包,装上书本文具盒,还有一块馍馍,就是我们的早点了。连水都没有条件带,跟现在的小学生待遇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武都老城区依然不大,当年上学时,除了旧城山和东江外,全城的中小学生都是步行,最远的学生上学单程也不会超过20分钟。依稀记得武都城有一个公共体育场所,名字好像叫灯光球场,还有一个公园,名字依然叫莲湖公园。在它东面,还有一个老式的电影院。1982年2月上映了一部十分经典影响力极大的武侠电影——《少林寺》,李连杰精湛绝伦的武艺让我们这些小屁孩崇拜的五体投地。当然,我们观看这部影片时,已经是几个月以后了。
白龙江作为武都乡亲的母亲河,更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男孩子们玩耍的乐园。那时我上初中,时常结伴成群去下河游泳,武都话叫“打浇水”。也许因为祖籍是南方人的缘故,与江河结缘,反正十三四岁我们就能横渡白龙江,当然现在算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绝对不提倡的。记得有一次在冬天,突发奇想欲展现男子汉英雄气概,尝试了一次冬泳,结果我和哥哥鼓起极大的勇气游到河对岸,可是天气的确冷,我们游不过来了,只好光着脚丫,只穿了一条内裤花了好长时间从桥上走过来。路过的人们无不在用奇怪的眼光看我俩。
在拥有第一辆交通工具——自行车时,我已经读高中了,初中一直走了三年。哥哥也招工了,有了一些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父亲给我配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个二手货。我依然兴奋异常。陪伴我整整四年,直到考上大学之前,都是我个人最贵重的私有财产。后来,家里慢慢添置了电视机,先是黑白的,后是彩色的,还有电冰箱,洗衣机等。
青年时代
居于斯,青年时代的我与武都城。岁月的指针对应着零零年代。学生时代结束了,还赶上了计划经济分配工作的末班车,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被分配到陇南地区司法处,加入了司法行政机关的行列。随后,和大部分凡夫俗子一样,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贷款购房、按部就班、平平常常、上班下班、两点一线、家里家外、忙忙碌碌。
2004年6月6日,陇南撤地设市,武都城区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市委提出,把城市建设作为陇南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建设以老城区、东江新区、吉石坝园区、两水镇、汉王镇五大组团为骨架,以长江大道为脊梁,以白龙江沿岸绿化美化为景观带,以南北两山综合治理为生态安全屏障的山水园林化现代中等城市。经历了罕见的2008年的“5·12”大地震,老武都城犹如浴火重生,客观上反而使武都城市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当时一句“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就是生动的写照。
中年时代
乐于斯,中年时代的我与武都城。岁月的指针对应着一零年代。工作后一直从事法治宣传业务,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历经国家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直到今年的“八五”普法。自己也从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子,变成如今的中年油腻男。刚上班时,一个月工资才是三百三十块,那时互联网技术还不发达,印刷工艺也较为粗糙,起草文件、编写简报都要用钢笔写,印刷机器是油墨加滚筒的,稍微弄不好就会粘在衣服和胳膊上,与现在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党的十八大以后,陇南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年年不一样,几年大变样。2013年,陇南第一条高速公路——武罐高速通车,2017年,陇南第一条铁路——兰渝线全部贯通,2018年,陇南成县机场正式通航。立体化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陇南,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我们也总体上踏进了小康的门槛。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搬进了新居,开上了小汽车,节假日一家四口还能短途自驾游。通讯工具从最初的传呼机、小灵通、单色手机、彩屏手机,直到现在的4G、5G智能手机,这可是在当初上学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作者单位:陇南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