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下)
□ 蒲黎生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早上起床后,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来。母亲忙前忙后熬面茶泡馃子,准备过年的早点。母亲将面粉炒熟,渗进大量的水,熬成糊涂,再加入臊子,放入调味品,打几个鸡蛋,泼一勺清油,撒少许葱花,面茶熬好后再放入煎好的馃子。将第一碗馃子敬献给祖先,第二碗端给爷爷喝,其余的就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多少年过去了每逢过年,我就想起母亲熬制的馃子汤,香气扑鼻,温润可口,清脆爽滑,可惜现在我们不会煎馃子了,也不会熬制面茶了。味道的记忆,让人常常想起亲人在世的场景,怀念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接下来母亲就要准备中午饭,午饭属于正餐,必须凉拌九个菜碟,小酌几杯酩馏酒。然后就是以暖锅为主打的九道菜,一个暖锅顶替五碗菜,在桌子四角再放四碗菜,九道菜就备齐了,但暖锅是不能单独顶替五碗菜的,只有与四碗菜一起摆放时才能算数。没有暖锅也行,就只能摆五碗菜了。这里面是有许多讲究的,虽然菜品单一,但规矩不能少,数量不够,就将一份分成两份。那时物质虽然不丰富,但一家人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们从小也没觉得生活到底有多么困难,在单调重复中,在平凡岁月里,日子就这样有声有色地过去了,并不因为生活的困顿我们停止不前,在怀念的时光中,迎来了生活的春天,也同时迎来了我们人生的春天。
母亲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总是聚少离多,天各一方。每逢过年,很少有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的盛况了。有一次二哥对我说他喜欢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过年。我太了解二哥的心思了,他也是怀念母亲在世时,我们兄弟姐妹团聚在母亲身边过年的情景。于是我给二哥说今年我们兄弟就在一起过年吧。这话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大哥一家子在兰州,子女们都去了兰州。我们商量后与二哥、三哥提前去兰州看望大哥。五弟在乡下,子女也成人,也有一大家子人。县城就剩二哥、三哥和我们三家人了,所谓大家在一起过年,其实也就是我们三家人在一起过年。接下来我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准备工作,按照传统先准备了先人堂,布置了房子,摆上八仙桌,请人给祖父、父亲和母亲画了像,摆放整齐,只等除夕之夜,子孙们来给先人上香,举行祭祖仪式。人生不能没有仪式,生活中有时是需要一种仪式感的,这样会让我们生活得有尊严,生活也就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否则浑浑噩噩无异于行尸走肉。夜幕降临,大家陆续来到庭院,等家庭成员聚齐后,按秩序敬香。二哥亲自主持祭奠仪式,先给祖先点上蜡烛,然后带领三哥和我敬香。依次是二嫂、三嫂和我的妻子敬香,再后就是小妹和妹夫敬香。接下来是儿子和儿媳及所有侄子侄女按年龄大小依次敬香,最后是所有的孙子辈一起敬香。这个仪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却给人的心灵带来了一种震撼,在这个仪式中有家风的传承,有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言传身教,其意义是非凡的。这一仪式,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从哪里来,又将要到哪里去,我们每个人对新年都有一个期许,怎样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接下来就是守岁,现在的守岁和过去相比已是截然不同了。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对吃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了。一年一度的春晚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智能手机让年轻人玩得不亦乐乎,抖音、快闪、抢红包让守岁进一步娱乐化了。人们坐在一起回忆往事,憧憬未来的时光已被淡化,儿时那种守岁的期盼荡然无存,一家人坐下来面对面聊天、谈天说地已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人们有时需要安静,需要面对面坐下来谈心,交流一种感情,否则心灵就越来越隔膜,逢年过节就是交流的最好契机。安静是心灵的栖息,聆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安静下来,与亲人交流,耐心听完亲人的每一句话,你就觉得心里特别熨帖。要么安静下来,从繁芜中解脱,去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而不是浏览一段电子文字,你的心里就充满了书香。安静下来的你会致力于创造,而不是在喧嚣的聚会上去推销。二哥一心想着把大家的心聚拢在一起,让大家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送旧迎新。二哥忙前忙后不辞辛苦地准备了十二道凉菜,大家围拢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让晚辈给长辈敬酒,相互祝福,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福晚辈事业有成,前程似锦,预祝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此过程中免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大家高兴得不亦乐乎。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增添了新的期盼。面对房子、车子、上学、就业、医疗保障等都有了新的需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必须不停地加大对自身的投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一个家庭而言如何传承家风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我们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年复一年,其意义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
(作者单位: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