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逛灯
□ 邓仲祥
进入腊月,和政县城主街道两旁陆续挂上了彩灯,那一串串闪光灯挂在树干上,还有小小的红灯笼穿插其中,顿时感觉到新年的脚步渐渐近了,春节的韵味开始浓厚起来。
夜幕降临,古动物化石博览园一片灯光璀璨,披红挂彩中洋溢起浓浓的中国年味,彩灯、灯带、灯组将成为这个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根据沿街两侧的绿化带形状,采用满天星悬挂效果打亮整个树的轮廓,并且装饰悬挂彩灯及形状各异的灯笼,博览园草坪用绿色或红色满天星覆盖形成大型圆形灯带,与两侧的彩灯互补,交织成多彩的景观长廊。
和政传说以前就有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至今流传,经久不衰。九十年代初期,龙泉村后街群众自发组织挂灯,有一年正月十五,我吃过晚饭,专门骑自行车上街去观灯,刚走进后街口,迎面一副高大彩门竖立在街道中间,那个时候,做彩门叫扎彩门,用钢管支起拱门的形式,两边贴上长对联,用花纸、彩旗、松树枝把两边插满,用彩灯点缀,横杆中间贴上横批,彩门最上面头顶做上一副当年的生肖图像,到了晚上,非常壮观。十里八村的群众都闻讯赶来,在一排排红红的灯笼映照下,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一伙走过,又一伙走来,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那个时候用木头做的六角形灯笼也非常好看,六面丝绸上画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人物,并附上文字说明,识字的人们顿足抬头观看,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识字的妇女多半走马观花,凑凑热闹。
后来,城关镇杜家河村的群众不甘落后,在自家门前办起了灯展。一次,灯展设在公路沿线庄子中间,有一公里路程,用红宫灯一排一排挂在路上面和每户门前,那个时候,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不多,非常安静。当人们走进一个高大的彩门,眼前呈现出一派壮观景象。在彩灯底下,人来人往,比肩接踵,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间,我看见一对年轻夫妻,用架子车拉着一位老奶奶,估计这位老奶奶这一辈子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时地抬头左顾右盼,由于人多,架子车走得很慢。有一位小孩看不到红灯笼,父亲把孩子驾到自己脖子上,那位孩子高兴地说这说那,浓浓的气氛洋溢出幸福和美好。
后来,和政县城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从蒿支沟到县城主街道五公里路程进行了拓宽,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十里长街。那个时候,县上统一组织各单位进行了春节挂灯,每一个单位都分配了路段,在公路两边树上、建筑物上都统一挂上彩灯,每到正月十三晚上,人流如潮,人声鼎沸,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逛灯,有的观灯还不过瘾,纯粹坐上黑豹、三轮车等交通用具进行逛灯,整个把春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人在曹家铁山顶拍摄了一张县城夜景图片,从蒿支沟牌坊门开始,彩灯一直延伸到林家沟桥头,弯弯曲曲的公路两旁彩灯闪烁,非常壮观,颇为一景,被人们誉为“天上的街市”。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三秧歌汇演吸引了临近县市群众前来观看,给节日的和政县城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把节日的氛围塑造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那一年在滨河路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当天晚上,滨河路、迎宾路上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络绎不绝,有夫妻俩带孩子的、扶老携幼的、有年轻人搀扶老人的,还有用架子车拉着病人来的,尤其是农村的老人都没见过,都租三轮车一家人进城观看,就像大河的水流,一波一波地流动,一直流向了四面八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新品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将电子、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使传统的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现如今,人们对逛灯不那么浓烈疯狂了,而是作为一种休闲散步的方式,通过在观赏灯展中获得一种氛围,体会一种心境,感受那种一家子老老少少其乐融融的幸福。
(作者单位:和政县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