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

发布时间:2021-03-01 16:23:54     

除夕之夜


□ 蒲黎生


在人们实际的生活中,除夕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但我们却赋予了它不同凡响的意义。除夕对华夏民族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亲切。家人的团聚往往让我们的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老人家看着儿孙满堂,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幸福的滋味溢上心头,而作为晚辈也正好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养育之恩。这一天意味着过去的一年将要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年这个盛大的节日在除夕之夜拉开了序幕。

每年一到腊月,新年的脚步就离我们越来越近,年味就一天浓似一天。在我国的不同地方,腊月里的一些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我的老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着手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人们盼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开始杀猪宰羊,二十五煮麦酒,二十六发面蒸馍馍,二十七八做豆腐糍荞粉,二十九煎馃子,三十煮肉。这一晌忙里忙外,都是为了除夕作准备。

记得小时候,除夕那天大人们天一亮就先打扫院落,房前屋后清理得干干净净。中午就开始贴春联,大门有大门的春联,庭房有庭房的春联,卧室有卧室的春联,就连牲畜的圈舍门上也要贴上春联。春联把整个院落映衬得红彤彤、喜洋洋,真有一番喜庆的气象。下午大人们在院子里栽上一根长长的竹竿,挂起大红灯笼,在竹竿上填写“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样就把“天爷”请来了。准备妥当后,老少爷们要到祖坟上祭祖烧香,告慰先祖一年平平安安地过去了,祷告先祖庇护子孙家道昌盛,来年有一个好收成。举行完这些仪式后,一家人早早地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年夜饭一般是母亲擀的手工面。面条用的是上等的白面,母亲从早上就和好了面,醒到三四个小时等到下午才开始擀,这样擀出来的面条才筋道爽滑。汤料是用自家做的豆腐、臊子熬成的豆腐臊子汤,豆腐要切得大小均匀,用油先焙成焦黄,再加入猪肉臊子,撒入葱花,放上油泼辣子,红里透绿的臊子汤配上筋道的面条,那才真叫一个爽,那是一年到头所能吃到的最好的一顿饭了。母亲健在时,我家的年夜饭年年如此,从不改变,即使一成不变,我们还是年年盼着吃,百吃不厌,总觉得是人间珍品。不像现在的人,物质丰富了,也学着城里人吃饺子,或炒菜吃米饭,或者干脆自己不做饭了,直接到馆子里吃年夜饭。现在,我们偶尔回老家过年,总想还原儿时的情景,但现在无论怎样做,总是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或许就是家乡的味道日渐消逝,更主要的是缺少一种母亲在世时的浓浓的亲情味。

我还是怀念母亲的手擀面,母亲把这手擀面叫作团圆面或者叫作长寿面,我觉得很符合当时的情景。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着地道可口的农家手擀面,儿女们一个也不少,热腾腾的汤面让人浑身都暖和,吃得人红光满面。一碗面把一家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了,我们一家人共同又增长了一岁,咋能不叫长寿面呢。在我们吃饭前,母亲先盛一碗面条,让我的哥哥毕恭毕敬地献在庭房的八仙桌上以敬先祖,然后我们兄弟姐妹跟在哥哥身后给先祖磕头作揖,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举行一种祈祷先祖的仪式。仪式完毕后,我们才按次序坐下来吃饭。生活中需要有某种仪式,有了仪式就让我们知进退明敬畏,懂得生活中的规矩和意义。虽然这种仪式是朴素的笨拙的简单的,但在参与其中,似乎标志着我们已长大成人了。

吃过年夜饭,接下来就是守岁。守岁就是守麦根,不能让年这个凶猛的怪兽糟蹋了庄稼。那时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电视机,更不要说有春节联欢晚会了。听母亲讲守麦根要过三更才能睡,要等着麦根长结实了,来年的收成才会好。于是我们听母亲的话,老老实实地坐在土炕上,围着火盆听大人讲故事。其实那时是一种慢生活,也是一种慢节奏,人们除了讲故事再也没有其他娱乐生活了。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灵魂赶不上人行走的步伐,就心浮气躁,不知所以。到处在寻找慢生活,但不知道慢生活原本就是老祖先的一种生活方式。当夜空的三星行至院子当上空时,估计时间大概到午夜了。那时没有钟表,无法计时。人们一是看天上的星辰就知道夜深几更了。如果遇上阴天,看星辰是不大可能了。但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确定时间,那就是鸡鸣声了。一般鸡叫五遍天就亮了。守岁一般到鸡叫三遍睡觉就可以了,这样麦根就守住了,不被“年”这个怪兽糟蹋,来年就丰收在望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仪式就是吃夜宵,夜宵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顿饭 。母亲开始凉拌菜碟,让我们分享各种肉食和蔬菜的美味。母亲讲凉拌菜碟也有讲究,一般人家是拌五个菜碟,解决纠纷的桌面只摆四个菜蝶,红事喜事就摆九个菜碟,意思是九九归一。而白事只能摆八个菜碟,意思是要留客人哩,等白事办完后,要招待亲朋好友就又恢复成九个菜碟。除夕之夜一般是拌九个菜碟,有的人家还可以增加到十二个菜碟,意味着十二圆满。当然拌多少个菜碟,还要看家境,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家当时还不富裕,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当然要拌九个菜碟,即使菜品不够,母亲也要凑够九个,这个讲究就是意味着长长久久,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年比一年好。我记得最好吃的几个菜碟是鸡胸脯丝、鸡血块、猪耳朵丝、豆腐干拌素菜等。再好吃也不能多吃,虽然是九个菜碟,但碟子都比较小,而且菜的数量也不多,大家都要尝一口。先由大人搛中间的鸡血,然后其他人动筷子。菜碟也是从里面搛着吃,然后再吃两边的,这都有固定秩序的,不能随便胡乱搛菜。喝的酒是自家酿制的酩馏酒,也是先从大人饮起,依次接着往下饮,孩子们按年龄大小依次品尝。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在红彤彤的木炭火盆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温暖的亲情围绕中,我们度过了除夕之夜。这个夜晚是安详的、是静谧的,大家在一种温情脉脉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新的生活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我似乎听见冬雪覆盖下的麦苗在铮铮拔节而长,绿意盎然的春天很快就会来到。美好的生活犹如三月的麦苗郁郁葱葱。我也真切地感到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个除夕之夜的景象,我一生都无法忘记,当我有一天接触到梵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时,我就会想起母亲率领我们吃年夜饭的情景。《吃土豆的人》是这样一幅画:整个画布涂成一种沾有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面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房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了煮好的土豆,母亲在倒清淡的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 ,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受顺的神情。梵高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梵高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这是多么惊人相似的一幕呀。那时物质匮乏,没有多少可供美食的东西,但有亲情的滋润,比现在的大鱼大肉、海鲜河猛,更能滋养人心。

作者单位: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