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警察梦
□ 卢小伟
小时候在村里,我俨然就是一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一群小伙伴。原因是他们都羡慕我有一个当警察的父亲。我也因此受了很多优待,小伙伴们都喜欢把从家里淘来的好东西跟我分享,而我也愿意给他们讲讲父亲告诉我的那些警察抓小偷的故事。我们通常用树枝或木棍做成枪,然后扮演八路军抓特务的游戏,或者是捉贼的游戏。每次,我都是这群小伙伴们的组织者和领袖,每每看到自己的“小兵”们被管理得服服帖帖的,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自豪,这份自豪感,更多来自于对父亲的崇敬。
可一遇到农忙时节,大多数时间都是母亲一个人在田地里劳作,而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不能及时赶回来帮忙。我只好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跟在母亲后面捡拾麦穂,或者将母亲割倒捆好的麦捆,用驾子车一车一车拉回来摆放在场院里进行晾晒,两个妹妹就成了我最得力的干将。但我们那时都年幼,我只有十岁,两个妹妹一个八岁,一个才五岁。一天忙活下来,我和母亲、妹妹们都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们那时就特别盼望父亲能回来帮帮我们。当看到别人家的麦子都割完晒到场院上了,我家的麦子才收割了三分之一,这时又自私地想,假如父亲是个农民的话该多好呀,至少能帮帮母亲。
然而,父亲一直很忙,因为在派出所工作,我的印象里,他的手里永远有办不完的案子,有处理不完的矛盾纠纷,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入户调查。即便好不容易抽空回家,他不是忙着帮我母亲去山沟里挑水,就是帮着母亲干家务和农活。父亲的单位在县城,离老家有将近二十里的路,有时他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就赶紧骑上自行车往家里赶,等回到家里时已经都晚上十点多了,他赶紧扒拉几口饭,就帮母亲推磨碾麦子。昏黄的煤油灯下,父母的影子映照在窑洞的墙上,那时的父亲精干、力练,英气逼人。凌晨三四点,他又挑着水桶到沟里挑水去了,等我和妹妹们睡醒,父亲早已不见了身影,他已经急匆匆赶回单位上班了。
后来,我们全家从老家搬到父亲单位宿舍住,在这里上学,并定居下来。虽然我们住在父亲单位的职工宿舍里,但依然很少见到他。他依旧很忙,只有在周末的时候,一家人才能短暂地相处一两天。父亲的字写得相当好,他做事认真,待人真诚。他告诫我:做人一定要实诚,一就是一,不要欺骗别人,决定了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完成,答应别人的事情要用心去做。这是父亲教给我的,现在,我受益良多。
有次,初中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当警察”,这好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一样。但我知道,这更多的是受父亲的影响。尽管他一直都很忙,但我喜欢他穿警服时的样子,我崇拜他制服坏人时的那份果敢,我佩服他在工作中的那份尽职,我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高中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去当兵了,临走父亲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干,听部队领导的话,好好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父亲的鼓励下,第一年,我被选为新兵班长,后来,我又荣立了两次三等功。每当遇到训练难度加大,熬不住的时候,我就想起父亲告诉我的,挺一挺就过去了。
复员转业后,在乡政府武装部和派出所两个岗位中,我斩钉截铁地选择了去派出所工作。那里寄托着我儿时的梦想,因为,一颗种子一旦在土里扎了根,它就一定会生根,会发芽,会结果。小时父亲给予我的影响,也必然会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个职业,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正义和职责,更是信任和理解。每当我和同事们办完一个个刑事案件后,我就能感受到人民对我们的信任与期待有多高。看到百姓那双双真诚而又渴望的眼神,我深深体会到那句歌词,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真正含义。
我现在仍记得2010年自己参与救助落水群众的那件事情。那时已是寒冬时节,北方的冬天更是寒气逼人。一位老人在经过县城护城河时,不小心从河里掉下去了。那晚没有月亮,天特别黑,接到报警后,我们在郭所长带领下迅速赶往出事地点,在几把手电筒的光照下,我们发现冰面上只晃动着落水者的头。同事们大多水性不好,但情况十分危急,落水者随时都有下沉的危险。我主动向所长请战,因为我当过兵,身体底子好。郭所长见状,让同事们站在桥上,用粗麻绳把我吊下去。为减少身体重量,我把外面的棉衣都脱掉了。我慢慢爬向落水者的冰面上,托着他的头部使劲往上拽,大概是在水里待得时间长了,水太冰,他的身体有点麻木,拽了半天,也没能把他拉上来,我只好下到他落水的地方,把他从水里托上来。后来,在同事们的努力下,终于把他救上来了。回到岸上,我才感到了刺骨地寒冷,双腿似乎也像被冻住了一般,钻心地疼。那次救人后,腿上落了点毛病,一到天凉,腿就疼得厉害,但我一点也不后悔。
尤其今年疫情期间,我更强烈感受到警察这个职业的荣耀。我们中的很多同事都是警察与医生组成的家庭。但国家有难时,我们和爱人们一起纷纷加入到了抗击疫情的队伍里。这不只是职业的一种召唤,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
今年,儿子面临高考,当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报考哪里的院校,大家的意见竟然出奇的一致,第一,政法学院;第二,警察院校。而儿子的意见是必须是警察院校。我原以为,儿子自小见惯了爷爷与我的奔波与劳累,不会再考虑当警察,却不承想,这种职业的熏陶原来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像正义和爱可以传递一样。
十月,儿子即将背负着三代人爱的接力,去警察院校学习、锻炼、升造,我坚信,将来,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
(作者单位:宁县看守所)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