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欢水笑
赵胜来
我的家乡通渭,位于陇中大地的黄土高原上,1935年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通渭,召开了彪炳史册的榜罗会议,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毛主席在文庙街小学第一次激情满怀地朗诵了他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县城什字由沈鹏先生书写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几个大字足以让推崇“耕读传家”,农耕文化醇厚的家乡人自豪,2015年通渭小曲赴中央音乐学院演出成功,素有“陇上神泉”之称的通渭温泉足以让游子洗去一身的风尘和疲劳。
尽管这儿有肥沃的黄土地,无奈上苍不怜人,由于干旱少雨,往往是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路过此处,曾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而通渭尤胜!
九十年代初,初涉江湖的我,适逢老家大旱三年,望着山梁上不到一尺长的麦子,在恋恋不舍中卷起铺盖行李,在夕阳的余晖中坐上西去的列车,急匆匆投奔丝绸古道去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七八十年代,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人们处于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母亲们晚上干活归来,拖着一身疲惫,在匆忙中吃过晚饭,洗完锅碗瓢盆,孩子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很快母亲们便要哄着孩子们早点睡觉,生怕浪费了煤油,因为那是煤油是限量供应的。早晨孩子们起来上学,两个鼻孔经常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村里仅有四五台黑白电视机,只能看个中央台和宁夏台,依稀记得那时正播放《西游记》,有电视的“大户”人家早早拾掇了大门,怕村里别人家孩子看着不走,影响人家休息。经常有要饭的到村里来,说是他们家乡遭遇了天灾,或庄稼被冰雹打了,尽管村民们当时生活困难,都还是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给他们挖碗面或给点馍馍,有时还给他们舀碗饭吃。有的家庭生活非常紧张,女孩子们上个学都难,往往连小学上不完便早早辍学,等到姑娘们长得稍微大点,便远嫁到他乡,有的男孩子便跟着大人外流去了。由于生活困难,村里好多人一个托扯一个,远走高飞,陆续搬到内蒙或天山脚下安家去了,原先繁华热闹的中庄伙冷冷清清,留下许多荒凉的老庄,一座座荒芜破败的老屋,大门紧锁,有的烟囱再也见不到袅袅升起的炊烟,麻雀和老鼠早已把家安在里面,生儿育女,庭院深深几许,满目但见杂草丛生,园中的刺梅、大梨花、玫瑰、菊花也是花开花榭,自生自灭,曾经的繁华似景,都任凭雨打风吹去!瓦片脱落的屋檐犹如老人豁了牙的嘴,屋角结满蜘蛛网,恰似蹲在墙角里风烛残年的留守老人,找个“掀牛九”的人都难,村庄就这样老去了,给人以荒凉心酸之感!
后来靠天吃饭的父老乡亲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很快在厚重的黄土地上掀起了水平梯田建设的热潮。他们在荒坡上植树造林,种红豆草,马苜蓿,栽花椒树和红富士苹果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雨水集流工程,后来又欣逢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历经二十多年,终于打造出绿水青山,一片片经济林郁郁葱葱,满山苍翠,芳草茵茵 ,鸟语花香。故乡干涸多年的小河又恢复了清水长流,绿水碧波,一路欢歌向东流。水中鱼儿嬉戏,夏夜蛤蟆长鸣,蟋蟀和蛐蛐一起和谐地唱着动听的赞歌。小河两岸芦苇丛生,一朵朵芦花在风中摇曳,微风吹来,似麦浪起伏。曾经绝迹的野鸭、天鹅和水鸟们在晨雾中打着呵欠,拍着翅膀,扭动着丰满的腰肢,带着一群群毛绒绒的宝宝们,精神抖擞地在水中欢快地游泳捕食,尽情地展示着华丽的羽毛;山中的动物也逐渐多起来了,啄木鸟、戴胜、喜鹊、野鸡、嘎啦鸡、还有不知名的鸟儿们,多得有点惊人,经常开着森林音乐会,清晨,当第一声鸟叫唤醒梦中沉睡的人们,乡亲们便开始一天的奋斗生活。
在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为脱贫指明了方向,家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没有那个朝代像现在一样,将水泥路硬化到村民的大门口。以前过春节,队里仅有的一条大路,漆黑一片,吓得孩子们打个鼓都要约上几个人一起去,现在新装的路灯照得灯火通明,农民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小时候听爷爷说,他当年挖过洮河,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终于引得洮河水来,村民们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改变了以前冬天在冰上敲个窟窿,拿个马勺舀水,再倒进水桶里,有时大雪天拿个扫帚在井坡上扫雪,井里挑水,或在凉水泉人畜共饮的历史,随着汩汩的洮河水流淌到家乡,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梯田,家乡的黄土地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住宿条件,新修的小康住宅楼拔地而起,还装了监控,狗狗们都要失业了。家里的电视越来越大,可放着无人看,人们都玩手机抖音、快手,刷微信圈去了。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文化下乡,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小曲、秦腔、皮影戏、剪纸,麦秆画,烙画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将近40位中书协和中美协书画家们经常挥毫泼墨,将自己的大作亲自送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送到了千家万户。
送医下乡关注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合作医疗保险让农民们看病有了保障。
高铁从家乡的山梁上风掣电驰般驶过,金牛河一路欢歌,流向远方,带着梦想,揣着希望!山顶上转动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有力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旅游产业,推动着家乡经济的发展。
回首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
山水横峰魅力无限,众志成城脱贫攻坚,共同致富奔小康!
衷心期待着家乡的又一次腾飞!
作者:赵胜来,笔名阿来,男,出生于1971年7月,籍贯甘肃通渭, 《首都文学》编委。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