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雄关焕新颜
王振武
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雄伟的建造奇观,独特的地理走向,宏大的世界印象,构筑了它沉甸甸、响当当、亮闪闪的厚重分量。
早在小学读书时就知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绵亘两万多公里。后来从电视屏幕和高清画质的图片上欣赏到,它犹如雄壮的巨龙一样,横贯盘踞华夏大地。
东西绵亘一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位居祁连山和北部的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蜿蜒游走于走廊上的长城,和同样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一样,并驾齐驱在苍茫邈远的西部大漠戈壁上。
在65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古人心目中的嘉峪关,充满悲怆而雄壮的苍茫感。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在此交会缠绕,峡谷穿山,危崖逼道,地势异常险峻。嘉峪雄关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要义,不言自明。将“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丝路要塞”“河西咽喉”等桂冠赐予嘉峪关,并不是浪得虚名。
登临嘉峪雄关,或仰望关城雄姿,或环视周遭山川风物,发思古之幽情,追思修筑关城的壮举,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话题。关城之地嘉峪塬,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带,东邻酒泉,西接玉门,北依黑山,南临祁连山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公元1372年,西征凯旋班师途中的冯胜在此驻足盘桓,仔细勘察四周山峦地势,选择嘉峪塬西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破土动工筑造关城。
冯胜筑城之后,历代的筑关豪杰们,并没有荒废前任筑造关城的功业,而是在此基础上一代接一代地巩固、完善、保护下来,让筑造关城的接力棒延续长达逾百年之久。正如《秦边纪略》所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告竣后的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峡谷地带,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收之势。主要建筑物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城壕、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城台、墩台、堡城、烽燧等军事防御设施星罗棋布,无缝关联。享誉“天下第一雄关”殊荣。
黄土建筑的嘉峪雄关,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依旧固若铁壁铜墙,足以见证古人建筑工序的科学合理和施工质量的严格程度。史书记载,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首先要平摊在青石板上以烈日炙烤。出土的“长城工牌”详细记载了修筑长城的分工情况,并刻有各工段工程队长的姓名。工程结束验收时,要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弓箭射向墙体,以箭头能否射入墙体来断定工程质量的优劣。
一个夏日的黄昏,天空出奇的明净,炎热的暑气消退后,我登临关城。斜阳映照下,土黄色的关城犹如镀上了一身古铜色,铜墙铁壁似的威武刚强之势愈加明艳照人。雄关之下,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失却了马蹄得得、驼铃声声。巍峨的城墙上,彩旗飘飘代替了战旗猎猎。一大群蓝翎鸽舞动着欢快的翅膀,划着优美流动的弧线,扑棱棱从关城上空掠过,为古铜色的关城增添了几许祥和的气氛。踩着夕阳远眺,戈壁滩上一波接一波的沙粒石子泛着淡红色的光芒,明净的祁连山雪线恰似洁白哈达绵延蠕动在半山腰。静观关城,内城与外墙勾连回环,角楼与箭楼犄角相望,南北方向长城如游龙一样蜿蜒于大漠黄沙间,似乎在诉说着金戈铁马时代的传奇故事。登上城楼,宇宙浩渺宏阔、天地苍茫邈远的感慨油然而生。古老的大漠关城,坐落在现代化的绿洲新城上,处处呈现着碧波荡漾、绿意盎然的繁茂景象。俊美的海豚形气象塔高高地矗立在绿树繁花芳甸间,闪烁着明亮的艳光。硕大明净的东湖和迎宾湖,犹如苍穹中质地通透的翡翠珠玉降落人间,瑰丽的霞光云影在明镜似的湖水上随波荡漾徘徊,使嘉峪关这个戈壁明珠,多了几分江南水乡泽国的温婉和灵秀。
夕阳西下,凉风劲吹,关城门外那棵左公杨的千枝万叶又恢复了婆娑舞姿。一代接一代的关城人,马不停蹄地在大漠戈壁上取沙石、填肥土,植树播绿。一道道绿色长城,在雄关城下焕发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戈壁明珠的无穷魅力,愈加彰显得神采奕奕。
责任编辑: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