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接警系统快速定位、VR火灾调查实景模拟、救援车辆模块化集结……“蓝朋友”的日常,远不止逆行救援的惊心动魄。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与第34个全国消防日交汇之际,省政府新闻办与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3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消防一线,开展2025年甘肃省消防宣传月“走进消防站”媒体记者行活动。记者们通过实地探访和亲身体验,全方位感受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成果与指战员的忠诚担当。

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消防员在训练灭火技能。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智慧中枢 科技赋能现代消防指挥体系
指挥中心作为兰州新区消防救援支队的“大脑中枢”,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种信息流。智能应急接警系统与三维建模预案系统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装备”。报警电话接入后,系统能在瞬间完成定位并调派救援力量,三维模型同步更新重点单位布局、危险物料储量等关键信息。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在2023年实现了独立接警,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历史性难题。”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一突破标志着指挥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与之相邻的战术研讨室则是指战员们的“智慧战场”。这个集战术研讨、战例复盘、沙盘推演于一体的空间,既是平时钻研战术战法的“练兵场”,也是战时借助4G单兵、无人机三维建模等技术进行灾情研判的“决策舱”。荣光记忆区内陈列的奖杯与证书,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的辉煌战绩。
岁月印记 在传承中彰显忠诚本色
近200平方米的队史馆,浓缩了新区支队“荒滩建队”的奋斗十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浮雕和飘扬的队旗,记录了指战员们为新区发展保驾护航的奉献精神。馆内,“最美背桥”的故事让每位参观者动容:消防员刘学法在洪水中躬身作桥,让群众踩其背脊脱险。这一感人瞬间,正是“蓝朋友”们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真实写照。
全媒体中心内,科技蓝与米灰色的色调搭配,彰显着消防宣传工作者严谨与创新并重的工作理念。消防文创作品展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和消防元素巧妙融合,创作出卡通玩偶、剪纸、画像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作品。精彩瞬间展区则记录了支队宣传工作十年来捕捉到的温情画面,每一张照片都见证着他们的坚实脚步。

兰州新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一角。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热血熔炉 淬炼专业化消防救援力量
在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车库内,16吨水罐消防车、42米云梯消防车等装备整齐排列,模块化消防车可在30分钟内快速完成集结,展现出消防救援队伍的高效响应能力。
训练场上,训保支队的新消防员们正在进行水带连接、六米拉梯、纵深灭火救人等基础训练。据介绍,该支队采用“一人一策”科学训练法,通过体能分类训练与技能差异化培养,筑牢业务根基。在真烟真火训练区,记者们穿戴全套装备进入模拟高温高热环境进行体验,切身感受消防员日常训练的艰辛。
搜救犬展示环节成为焦点,这些训练有素的“无言战士”在模拟救援环境中精准定位“被困者”,其令行禁止的专业表现令人赞叹。它们与消防员默契配合,成为救援现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零距离体验 感受有温度的“火焰蓝”
中午时分,记者们来到帐篷排队打饭,共同体验消防员们的“战地午餐”。一粥一饭间,大家深刻感受到甘肃消防“后勤变前勤”的现代化保障理念。这种贴近实战的保障模式,确保了指战员们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战斗力。
互动环节中,记者们踊跃参加保龄球、地面套圈、沙包和投壶等项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消防救援队伍大家庭的温暖瞬间。活动现场,记者们还采访了不同岗位的消防指战员,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殊荣的标杆模范,到常年坚守一线的战勤保障人员,大家深入了解消防救援工作的方方面面,对“火焰蓝”的使命担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敬意。
先进的科技装备与智能化指挥系统,展现了消防救援力量的“硬核”实力;而消防员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和“向险而行、竭诚为民”的精神,则是守护万家灯火最坚实的底色。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甘肃消防救援队伍在队伍建设、装备升级、实战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更搭建起社会公众了解消防、支持消防的重要桥梁。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