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消防救援总队报送的六件文字作品在全省科普大赛中获奖

发布时间:2025-10-22 17:00:04     来源:法治甘肃网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近日,在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由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报送的六件文字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彰显消防队伍在科普创作与消防知识传播方面的不俗成绩。此次获奖作品题材多样、角度新颖,将专业的消防知识融入生动的叙事之中,有效提升科普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获得评委的好评。即日起,法治甘肃网将对获奖作品陆续展播,今天展播的是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选送的作品《人类与火灾生生不息的相爱与相杀》,荣获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文字类作品一等奖,全文如下。


人类与火灾生生不息的相爱与相杀

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水楠

  1900年的一个夏夜,守窟道士王圆箓手中那盏铜灯的微光,穿梭在黑暗的洞窟中。窟顶的千年积尘随着夜风唰唰落下,这位藏经洞的发现者一定想不到,自己手中的那缕微光将演绎出文明史上最具荒诞色彩的双面箴言——同一束光,既能照亮佛陀慈悲笑靥,也可如赤蛇舔舐《金刚经》。敦煌夜空天狼星,冷眼旁观着这场人与火的赌局。

余烬中的文明密码

  据记载,浙江良渚遗址与西安半坡遗址,均藏匿着早期人类用火的智慧。在良渚,考古学家从陶罐炭化层中发现,每克土壤中含4300个稻壳植硅体。这些微小的玻璃质颗粒表明,火在良渚文化里,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推动社会复杂化、文明演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半坡遗址F41房基剖面,考古学家发现有8㎝厚的红烧土层,它是黏土、植硅体与稻壳灰混合后经700℃煅烧而成,抗压强度达现代混凝土的65%,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系统性防火实践,体现了半坡先民对火的多维度利用。

  殷墟15万片甲骨里,“灾”字共出现过287次,是当前发现最早的火患预警符号。北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鸱吻构件,有效将建筑火灾的发生率相比之前降低至37%。屋脊上的龙形陶兽,既是排烟管道,也可以震慑火魔的利器,更是防火技术与象征的融合。

  人类与火的关系处于敬畏与掌控的动态平衡中。从新石器时代到工业文明前,防火实践的成果逐步显现。人们在黏土配方、结构力学上都有着超前智慧,并能将敬畏火的精神毫不违和地融进建筑,为后世留下技术规范与文化符号交织的防火范式,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掌控的文明进步。

烈焰锻造的现代性

  1666年,伦敦城的钟楼被无情的烈焰烧为一片焦土,13200栋房屋的灰烬里却淬炼出消防文明的基石——次年颁布的《重建法案》用22㎝砖墙封锁了火蛇的獠牙,铜制手压泵的18米水龙更成为人类驯火史的首柄缰绳。十五年后的芝加哥,钢铁丛林从大火余烬中拔地而起,城市肌理中钢筋占比从12%飙升至68%,熔铸成工业时代的防火脊梁。纽约三角衬衫厂的浓烟在1911年熏出56条坠入电梯井的亡魂,却也倒逼出《劳动安全法》这面盾牌,让工厂火场殒命率直降74%。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700吨燃烧石墨释放的400倍广岛辐射当量,最终催生出硼砂灭火无人机这类行走于地狱边缘的机械使徒。

  1991年科威特布尔甘油田上空,732口油井同时喷射的烈焰瞬间将白昼染成血红色,相当于一天内烧毁700万桶原油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烟柱,在平流层形成了1800-2500平方公里范围的酸雨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狂暴的工业火灾,意外地奏响了国际环境救援的史诗序章——来自34个国家的灭火专家组成了一支“烈焰交响乐团”。其中,匈牙利团队发明的反向风力控制技术,成功将3.5公里长的火墙分割成一个个可控区块;苏联提出的核爆灭火方案虽未实施,却催生出了定向爆破引导火焰氧耗的新战术。在这场持续了238天的浩劫中,科学家们首次量化出巨型火灾对全球性的影响,同时,揭示了跨圈层碳排放机制。

  人类与火的关系是一场在灾难中迭代的文明博弈——每一次火灾的失控,都像是一场残酷的试炼,却又催生出更精密的防控体系和更深刻的认知。在工业文明的滚滚火轮上,人类既需要借火创造伟力,又不得不利用科技、制度和国际合作,编织束缚火魔的多重锁链。

数字时代的防火长城

  2023年4月,甘肃武威民勤县某储能电站发生火灾事故,其直接原因为磷酸铁锂电池过充引发的热失控。国家消防救援局及行业研究数据显示,此类锂电池热失控燃烧温度可攀升至800-1000℃。针对此类高风险场景,新加坡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多维度火灾动态模拟,显著提升灾情预测效能;与此同时,迪拜哈利法塔部署的纳米级传感网络,可在温度异常出现的瞬间(毫秒级响应)触发预警机制。

  太空实验室发现,火焰传播速度在太空中呈现各向同性,地面火焰沿特定方向蔓延速度每秒可达十米,太空环境中火焰向四周扩散的速度均匀维持在每秒两米。这种特性正被用于改进火星基地防火设计。日本神经接口防火服通过监测β脑电波(13—30Hz)实现应激预警,使消防员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

  人类与火的关系已演变为纳米与光年尺度的科技角力——在能源革命和星际探索里,防火体系已逐渐升级为智能防御网络:不仅可以捕捉脑电波中微弱的悸动,又能解析跨天体燃烧的隐秘旋律;既能管控工业文明的量子级火险,也可在氦闪脉冲破星舰时,让希望的微光在无尽宇宙中永恒闪耀。

永恒的火种

  人类与火始终是文明进程中永恒的辩证诗篇——青铜时代的良渚人用陶罐阻燃层驯服野火,工业革命的伦敦在灰烬中淬炼出现代消防哲学。八千年间我们既在灰烬里破译防火密码,又在烈焰中锻造文明韧性。如今数字孪生与神经接口将防火推向纳米级精控,星际实验室揭示着火焰的宇宙法则,但日内瓦青铜钟的铭文又时刻警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驯服火种,正如无法剥离生命对光与热的依赖一样。它既是敦煌残卷上永不褪去的焦痕,也是火星基地防爆舱内跃动的可控等离子体。这场博弈的精髓在于驾驭毁灭与创造的双生之力——既不令文明冰封于过度防护的牢笼,亦不使其崩塌于失控燃烧的混沌,而是将跳动的火苗转化为可控的文明引擎,让文明之火在理性与野性的共振中,永续跃动为照亮未来的恒星。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