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兰州公安扎实推动主题教育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兰州公安主动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主题教育中,以公安部、省公安厅新命名的3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榜样,夯实基层基础支撑,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多方联动、效能聚合、服务精准、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平安基石。
固不变之本 党群结合凝聚治理合力
兰州公安坚持“支部建在所上”,深入开展“铸忠诚警魂”活动和“四强”党支部创建活动,全市公安派出所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建立党委成员联系派出所制度,协调推动39.2%的派出所所长进乡镇(街道)党(工)委班子,60.7%的社区民警进社区(村)“两委”班子,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愈发凸显。
全市公安创新完善新形势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安治理的制度机制,打造818支社区警务团队,汇集群防群治力量4万余人,涌现出“公安蓝+志愿红”服务队、西湖义警、三民联勤、蓝马甲、同心卫士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
筑干事之基 大抓基层提升治理能力
兰州公安深入推进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实体运行97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城关公安分局广武门派出所获评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安宁公安分局开发区派出所、兰州新区公安局秦川派出所获评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市“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达到7个。
同时,建立警种支援派出所机制,推动751名机关警力下沉一线,派出所警力占比提高到“两个45%”以上,农村“一村一辅警”占比达67.99%。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社区警务建设,推动“警格”入“网格”,开展“五防”宣传进社区行动,推动智能安防单元深度建设应用,“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发案五年内最低,78.9%的智慧安防小区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布建108个平安驿站、342个社区警务室,全市刑事、治安案件连续多年“双下降”。
开善治之方 综合施策凸显治理效力
全市公安派出所坚持开门搞教育,广大民辅警充分发挥工作在基层、出入在群众中的优势,进百家门、建百家群、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引导群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道德新风,最大限度消除社会戾气、疏导社会情绪。
全市各级公安抓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发现、调处、跟踪、回访、移交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采取“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举措,建设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所调解室”112个,返聘1339名辖区律师、退休检察官、法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万余起,成功率达97.1%。
行霹雳之举 打防并用增强治理威力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兰州公安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违法犯罪,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全市刑事发案整体呈下降态势,特别是传统“盗抢骗”、毒品案件大幅下降,疑难信访案件“清仓”“摘牌”,社会治安更加安全,群众安全感更强。
同时,加强商圈夜市、网红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巡防,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夜商区”巡防屏障,真正为人间烟火气装上“安全阀”。紧盯九小场所、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洞悉风险隐患迹象,整治治安乱象,全力消除盲区死角。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系列活动,争创无命案派出所、零命案区县,城市平安底色更足、更可持续。
践为民之心 精细服务深化治理功力
全市公安聚焦主题教育“践行初心使命为民服务”目标要求,立足工作实际持续营造高效便民营商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服务环境保护、助推旅游发展等一系列举措相继推出,固化创新“千企纾困”服务机制,吸附城镇人口,严打经济犯罪,创新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措施。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立足岗位做贡献”“向人民报告”等活动,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等特殊人群加强关爱帮扶,提供优先服务、上门服务。实施居民身份证首次申领、户口迁移、开具户籍证明与新生儿入户4类户政业务“跨省通办”,办理业务9328件,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获得感满满。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