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已成为绿意盎然的红色福地,说这里是一处遗落人间的世外桃源也不为过……来到这里,能让你体验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妙意境。
从受灾重创的小山村,摇身变成宜居宜业的新农村,这一华丽蝶变是怎样实现的?日前,记者跟随乡村振兴采访组走进宕昌县兴化乡柴家庄村,解锁她“变身”的密码。
今年以来,兴化乡积极探索“党群共建+”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切实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乡村振兴“源动力”。“党群共建+”是柴家庄村走上蝶变之路的“金钥匙”。
夯实组织建设 筑牢战斗堡垒
柴家庄村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探索“党员干事、民主议事、多办实事”的党建工作思路,坚决执行村级民主管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化标准化开展组织生活。兴化乡对村庄布局、产业布局、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扎实开展村主干道美化、河道整治和农房墙体修缮美化等工程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群合力建设 打造和美乡村
“乡村之美,贵在环境。我们在打造和美乡村的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修复房屋立面,保持了农家房屋原有的韵味。”兴化乡党委书记韩丽宏告诉记者,过去柴家庄村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土棚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泥石流灾害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通过党群合力参与建设,村里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发展也明显加快。
面对8月1日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原来打造的景点面目全非,兴化乡村两级干部、广大党员、群众展现责任担当,众志成城投入灾后重建行动,不仅所有景点重建完成,更进一步凝聚了干群共识,稳固筑牢了全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堤”,真正实现以党群齐抓共管“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以生态治理、民事直说、政策宣讲教化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
党群共建治理 增进民生福祉
兴化乡以红色引领、党群共建为载体,围绕党建强基、生态治理、产业赋能三大主题,推进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充分融合传统农耕文化和草原畜牧业、新能源产业禀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机制,鼓励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人居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全乡实施沟道、护坡美化绿化480米,治理滑坡山体2处,建成集草原畜牧与田园农耕融合的山水石步道500米,“党群共建”公共区域治理12处,实施抗震房改造138座,卫生厕所382座。发展特色产业,找准致富门路,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种植中药材2223亩,牛羊存栏4800头。(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 治 通讯员 刘国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