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天祝县打柴沟镇“小合同”解决“大民忧”

发布时间:2023-12-22 10:18:19     来源:法治甘肃网

近年来,武威市天祝县打柴沟镇高原夏菜收益越来越好,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着“万元田”。然而,农户与蔬菜收购商的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层出不穷,也是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律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基层法律工作者根据当地实际,通过规范合同文本,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蔬菜购销中的经济纠纷,守住了群众的钱袋子,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满意度。经验做法在全县广泛推广,为全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是深入调研察实情。为保障农户合法权益,打柴沟镇综治中心牵头,派出所、司法所配合,就蔬菜购销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蔬菜购销中大部分农户对法规政策了解不透,签订合同时对内容一知半解,因而被蔬菜收购商钻了空子;有的农户干脆不签订合同,等利益受损时才追悔莫及;有的农户则是看到蔬菜价格上涨而单方面毁约,不履行合同条款,将蔬菜高价转卖他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购销双方的互信,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制订一份农户与蔬菜收购商均能接受并认可的合同,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

二是依法依规拟合同。镇综治中心牵头,派出所、司法所等站所工作人员,通过到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谈、到龙头企业与企业家沟通、到蔬菜收购摊点与“菜贩子”交流,广泛了解各方诉求,并对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在兼顾产销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起草了一份蔬菜收购合同范本,经法律顾问及专业律师进行论证后下发至各村,供群众参考使用。新修订的蔬菜收购合同内容全面规范,既保证了菜农的利益,又维护了收购商的权益,增强了菜农种植高原夏菜的积极性。

三是法治宣传强意识。为切实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天祝县打柴沟镇在种植蔬菜的村组,由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以及人民调解员组成“合同”解读工作组进村入户,通过召开炕头会、板凳会、田间地头会等方式,为菜农详细讲解合同条款。同时,利用乡村大喇叭及微信工作群,宣传《民法典》、因合同引发经济纠纷的典型案例等内容,增强菜农的合同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为农户和采购商的产销行为树立了规范,增强了双方的互信,为交易行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是全县推广显成效。打柴沟镇推行“小合同”的做法得到群众充分认可后,天祝县将该经验做法在全县全面推广,组织律师、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深入全县19个乡镇、198个村居法律服务工作站,常态化开展以审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合同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服务。推行“党员+网格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1+3”干预调解机制,不仅调处了矛盾纠纷,也融洽了农民和采购商的关系,成为了矛盾调解的“金钥匙”、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干群关系的“连心桥”。2022年,高原夏菜种植户与商贩签订《蔬菜购销合同》3200余份,履约率达100%。

二、经验启示

一是规范合同,保障购销行为。由于气候条件、地质土壤、作物生长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农产品成熟收获期产量无法精确计算。合同双方在约定交货期限、数量时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合理评估交货期限和数量。通过实践,农产品价格若遇市场行情上涨时,建议由收购单位按市场价格进行收购;若遇市场行情下滑时,建议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

二是加大宣传,增强法治意识。针对农民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的实际,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民法典、土地承包、劳动保障、消费权益保护以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引导群众了解“合同”、认识“合同”,增强对“合同”的敬畏意识。

三是守信践诺,维护合法权益。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一纸小合同,维护了市场秩序,保证了高原夏菜购销双方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信买卖,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随着在全县的大力推广,“小合同”保障农民增收、助力产业兴旺的作用日益显著,最大程度的保障群众“钱袋子”安全,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