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立足“三新一高”,紧扣“四大战略使命”,发挥“先行先试”最大政策优势,主动在制度、机制、流程上探索创新、先行快试,全方位构建符合新时代国家级新区发展需要的改革体系,有效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活力,增速连续六年领跑国家级新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一、做法与成效
(一)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用人环境。推动管理体制“再瘦身”。探索在部门推行“大科室”、在园区推行“大局办”架构,推动机构更精简、权责更清晰、人岗更相适。探索园区干部“员额制”管理,实行“按需设岗、以岗选人、按岗聘用、以岗定薪、薪随岗调”运行机制。畅通干部人才“大循环”。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干部身份限制,制定《兰州新区全员聘用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职级晋升实施方案(试行)》,构建机关、国有企业干部双向交流和晋升渠道,进一步优化干部资源配置,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创新“互联网+人才服务”新模式,上线运行“兰州新区人才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采取“一表申请、专人办理、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方式,实现人才和企业政策待遇兑现等服务事项“不见面办理”。
(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行政审批突出“减程序”。与25个省500多个市县区实现162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大幅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0%以上。全面实行“两环节、半小时、零费用”办理模式,实现企业开办30分钟办结,办理时限达到国内“第一梯队”。项目审批突出“促集成”。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3个工作日。全省率先上线建筑领域证照查询系统,实现一个页面“五证齐查”。商事登记突出“降门槛”。推动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推出放宽经营范围、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及独任审核制等12个方面27条措施,全省率先推行“容缺登记”制,累计惠及企业3000余户。资源要素配置突出“提质效”。健全完善一体化、闭环式、“一对一、多对一”项目服务机制,企业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全面推行“互联网+海关”模式,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提前审核,货到即放”。住所登记突出“多形式”。推行住所承诺制改革、“集群注册”“工位注册”及“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支持众创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园、荣康医药物流园等企业开展住所托管服务,释放住所资源,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兰州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专区揭牌运行。
(三)持续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产权服务。打造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专区,签署全省市场监管系统首个局地合作框架协议,与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海省西宁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机制,着力构建“大市场”“大保护”“大监管”格局。强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明码标价“护源”行动、房地产领域价格专项整治、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专项治理、物业服务领域专项整治等,联合多部门集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政策措施,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监管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协作机制,通过常态联查、照单联查、依规联查、一表联查等方式,减少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行为。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以新区管委会名义统一梳理公布“两轻一免”清单两批次657项,建立了集中梳理、提级公布、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
(四)持续深化社会治理改革,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全省率先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复议+调解”“复议+听证审理+检察官评议+专家意见”“复议+执法监督”等办案机制,定纷止争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纠纷预警机制。创新提出“监察+仲裁+司法”联动预警服务模式,被纳入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方案并在全省推广。大幅缩减工伤认定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再提速50%。加强调解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成立诉前调解中心,增设金融、消费、房地产、劳动者权益、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室及“朱柱勋个人调解室”等专业调解室,调解成功率96%以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创新运用行政、刑事、司法协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一大批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整治,陈年诉讼信访积案有效化解,在人口、车流倍增情况下行政诉讼、刑事治安案件、交通事故伤亡、信访案件倍数下降,新区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持续好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荣获“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
二、经验启示
兰州新区作为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必须发挥“先行先试”最大政策优势,树牢改革创新思维,主动担当作为,按照“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的要求,对标先进标杆,着力在营商环境领域靶向攻坚,多点发力,努力在全省营商环境领域争先锋、作示范,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助推全省营商环境优化,助力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和“四强”行动实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