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瓜州县西湖镇“五员”共治模式 让“及时雨”催发“满园春”

发布时间:2023-12-07 10:35:29     来源:法治甘肃网

  酒泉市瓜州县西湖镇常住人口近13000人,共有64个村民小组4136户,行政区域面积4301平方公里,如何实现高效治理成为一个重大难题。为破解工作难题,打造和谐平安幸福乡镇,西湖镇积极探索“五员共治”治理模式,将党员干部与理事会成员转变为信息采集员、普法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服务员、智能调度员,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

  一、做法与成效

  (一)信息“采集员”健全民情网格。西湖镇以“信息全采集、问题全上报”为底线,将全镇划分为64个网格,确定64名镇村干部为基础信息“采集员”,选聘13名村组干部为专职网格员,完善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全镇上下全力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村民”的服务网络,依据就近组织、灵活设置、发挥作用的原则,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10户群众,以“民情日记”为载体,定期入户走访,收集民意,通过“说、议、评、办”,精准掌握群众诉求,做到快速发现、精准回应、妥善解决,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议事格局。上半年,征集民意60余条,办理事项55件,办结率达到90%以上。

时间:2023年7月;地点: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主题:普法宣传人员柴兵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_proc

2023年7月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普法宣传人员柴兵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二)普法“宣传员”守护法治网格。整合镇村组三级干部、人民调解员、乡贤、离任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明白人”等社会资源,每村建立一支“法治宣传小分队”,通过开展集中宣传、发放资料、设立法律咨询台等形式,切实提高镇域群众法治意识。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活动,依托法治文化阵地、法治宣传长廊等宣传阵地,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知法懂法,真正做到网格内群众事事知晓、人人明白。

  (三)矛盾“调解员”织密和谐网格。坚持“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化解在萌芽”的原则,引导各村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成员加入矛盾纠纷调解员行列,从网格内的小分歧、小矛盾入手,及时发现、提前介入、就地化解,坚持做到“排查在萌芽、发现在事前、掌握在网格”。大力推广邻里小院议事、饭后亭廊闲谈模式,广泛开展“群众说身边事例”“乡贤论是非对错”“榜上亮正反典型”等活动,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起,共同织密和谐网格。

  (四)民情“服务员”搭建共治网格。全镇7个村64个村民小组均按照一组一群、一人一户原则,全覆盖建立村民微信群,由包村领导、镇村组干部、村医、民警等担任线上民情“服务员”,负责信息收集、转办处理。大力宣传推广使用“甘快办”APP,把“服务事项”送到群众门口。聚焦结对关爱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行动,推行“坐班式”“预约式”“代办式”“应急式”服务机制,入户走访关爱对象231人次,通过与特殊困难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帮扶,形成了“有问题快速感知、对问题接诉即办、办结后有效反馈”的闭环处理模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智能“调度员”护航平安网格。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雪亮工程、命案防控系统、智网瓜州、综治E通、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公开村民服务热线,建立网格指挥调度微信群,实现人、地、事、物等信息一网汇聚、统一集成,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防治、重点人员等领域社会治理情况即时发现、即时指令、即时处理,全网格的全闭环流程化处置基层社会治理事件,实现了“地上网格与云上智慧”的相辅相成,为平安建设提供智能支撑。

  二、经验启示

  (一)乡村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只有始终将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才能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西湖镇以推进特色法治乡村为目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加强村民自治为重点,以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水平为标准,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推行的“党建+法治+”系列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乡村治理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资源力量,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顺畅推进。

  (二)要始终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畅通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千方百计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布局,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激励广大村民及社会贤达、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来,做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确保乡村治理工作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拓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使其有更多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始终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村庄,而集体经济是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依托,是农民群众联合合作的关键纽带,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集体经济就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就要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切实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