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力实施体制创新、机制联动、五治融合、强基提质、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了紧贴平凉实际的“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机制,有效破解诸多社会治理难题,提升了法治平凉、平安平凉建设能力水平。全市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大幅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3.84%、19.03%,治安案件连续七年保持下降态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一、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向心力。一是党委高位谋划推进。建立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安建设暨主动创稳领导小组,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链条机制,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现场会、推进会,组织开展试点评估验收,推动治理体制、工作布局、治理方式等重点任务赶超突破、争先进位。二是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作用,出台行业领域风险防范政策标准,扶持生活服务、公益事业、慈善互助、专业调处、治保维稳类社会组织5743个,发展志愿者队伍244支2602人,建立城市社区e家、政民互动和“12345”便民热线等群众参与平台,制定见义勇为、涉黑涉恶线索举报奖励、群防群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推动形成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三是红色网格赋能治理。将原有的10354个网格调整划分为2797个,推动党建、综治、城管、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志愿者”五级组织构架,推动志愿者“进”网格、在职党员“驻”网格、群团组织“联”网格、专职网格员“包”网格,实现服务、管理、资源、力量向“红色网格”集聚。
民警和社区工作者正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
(二)搭好“三大中心”载体,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执行力。一是整合资源抓建设。着眼破解社会治理条块协同难、资源统筹难、力量整合难等问题,搭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三大中心”,7个县(市、区)、112个乡镇(街道)、1548个村(社区)“三大中心”全面建成,公检法司、信访等事权部门专业调解机构实现应驻尽驻。二是规范管理抓运行。建立集矛盾预警、分析研判、联合处置于一体的统筹协调体系,完善首问负责、领导接访、考核评价等机制,规范“统一受理、分类登记、分流转办、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群众评价、定期回访”工作流程,一揽子推行纠纷化解、信访办理、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工作,实现了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三是做实基础抓治理。健全完善“平安指数”研判、预警、督办一体化应用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研判,准确分析评估社会平安状况和态势,精准发现工作盲区和薄弱环节,累计整治安全隐患18645起,管控重点人员1649人,化解命案风险275起,切实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构建“四联”工作格局,增强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力。一是推进矛盾纠纷联调。建立日排查、周化解、月研判、季通报、常态化督导五项制度,全市化解矛盾纠纷14871起。推进社会治安联防,组建以社区民警为主,网格员、楼栋长、物管员等全面参与的专兼职巡防队,通过电动警务车网格“定点”、巡逻人员重点部位“走线”、社区民警“管片”,全方位常态化治安巡逻,有效确保了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二是推进突出问题联治。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网络赌博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全市安全生产“四项指数”下降幅度均超40%,治安案件连续七年保持下降态势。三是推进平安建设联创。开展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对创建单位定期复查、动态管理,涌现出“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1名、“平安甘肃建设先进集体”7个、“平安甘肃先进个人”7名,形成了共创平安、共保稳定、共促和谐的工作局面。
庄浪县整合资源建设“三大中心”为群众提供服务。
(四)发挥“五治”融合作用,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力。一是以政治强引领。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采取“田间学习”“地头授课”等群众喜闻乐见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直抵人心,筑牢了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二是以法治强保障。出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2个,落实“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制度,推动“苹果法庭”等特色行业产业法庭融入产业链,培植了深厚的法治土壤。三是以德治强教化。建立“五老讲堂”“感恩讲堂”“敬业讲堂”,深入开展“讲家风家教故事”“诚信红黑榜”等活动,精心编排《月照无眠》《崆峒山下》《彩礼风波》等地方戏曲,把文明新风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认同和行为习惯。四是以自治强基础。完善“有事您说话”“有事好商量”“有事大家办”等机制,推行小事简商、急事快商、难事众商方式,切实提升了基层自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水平。五是以智治强支撑。构建以“雪亮工程”为牵引、大数据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一体化应用为重点的视频图像信息应用格局,推出“村民大管家”“家门口驿站”等智慧综治品牌,有效打通了服务民生的快速通道。
二、经验启示
通过“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实践,平凉市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构建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领导体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以制度完善、科技支撑、品牌打造带动试点建设,完善多元协同、系统集成的手段方式,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方式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备。以开放共治理念协调社会关系、以法治思维方式调处社会矛盾、以综合手段规范社会行为、以智治力量防控社会风险的共识深入人心,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群众工作、政法改革、创新驱动、破解难题、依法打击、舆论导控“七大能力”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