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武威市加强法治化市场监管 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3-10-20 09:48:16     来源:法治甘肃网

法治甘肃网讯 武威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谋划法治市场监管建设的总纲领和总指引,贯彻落实到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市食品药品安全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2年全市食品安全居民满意度达87.89%,较2021年提高3.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武威市及三县一区均被命名为“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2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全省考核评议中均评定为A级。

一、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法治市场监管合力。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县(区)党委、政府全面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落实落细,全市食品安全包保主体分级率、干部分层率、层级对应率均达100%;全市2895名党政包保领导干部对17632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轮次包保工作督导。着力加强基层食药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市105个乡镇(街道)均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药品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微信图片_20231020162819

武威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

(二)坚持法治先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通过组织宣讲、送法上门、开通普法热线、曝光典型案例、推行说理式监管执法等模式,将普法宣传与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深度融合。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及时修订完善《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工作规则》。2022年以来,集体讨论案件189起。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对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条件、运用范围、裁量幅度、实施种类等予以合理量化和分解,大力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准确运用。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案卷自查率达到100%。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保证各项执法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三)更新执法理念,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出执法培训“系统学”、剖析法理“深入学”、以案释法“感悟学”、以查带训“现场学”和强化作风“做文明规范执法市监人”的“四学一做模式”,不断推动监管执法精准化、规范化。典型做法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铁拳”行动简报第9期刊发。制定《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通过回访,真实掌握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情况,有效制约和监督行政执法权力的运用。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应当适用柔性执法情形的,一律从轻、减轻,直至免予处罚,努力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柔性”执法典型做法在甘肃卫视《法治伴你行》栏目播出。

(四)坚持依法治理,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及食品药品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食安、农安和公安“三安”执法联动。2022年以来共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589件,侦办食品药品犯罪案件18起。强化食品药品抽样检测,抽检食品6974批次、农产品66677批次、药品736批次,合格率均在99.8%以上。强化智慧监管,全市共有6763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现“互联网+透明车间+ 阳光仓储+ 明厨亮灶”智慧监管,覆盖率达75%,其中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实施率达100%;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销售全部接入甘肃省药品智慧监管追溯平台。

(五)注重典型引领,打造“食安武威”品牌。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60项、有机食品标准2项、绿色食品标准35项、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7个(累计332个);注册果品品牌18个,陇上兄弟、春晓等11个品牌列入“甘味”品牌目录(累计37个);“凉州皇冠梨”“凉州核桃”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民勤红枣”“民勤枸杞”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规范推进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趁鲜切制工作,加强企业质量、体系追溯、晾晒场地设置指导管理,助力中药材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种植中药材 20万亩、产量达12万吨,累计认证中药材产品17个,通过“ 三品一标”认定的中药材占总产量的15%以上,2022年全市特色医药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

二、经验启示

通过建立包保责任制,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包保干部对照“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抓好常态化防控、强化应急处置、加强宣传和培训”的任务清单,对各自包保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公平公正执法是最好的服务”的理念,提高了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更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实现行政指导与严格执法相得益彰,避免“一罚了之”。通过构建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社会共治共享智慧监管新模式,有效解决监管力量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提升了监管效能。通过品牌建设,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提高了知识产权运用效率,夯实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基础。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