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马震坤)今年以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把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作为工作重点,打造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样板模式,成为维护当地社会持续稳定的一道屏障。
“五元五字”促和谐
9月11日,记者在临夏县韩集镇姚川村了解到,该镇探索总结的“五元五字”网格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已成为当地化解各类矛盾及信访积案的一个标杆。
临夏县韩集镇地处县城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县城建设、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今年以来,韩集镇建立纵向镇党委政府指导调、村两委主动调、三级网格长随时调、乡贤能人协助调、司法单位专业调以及横向事要清楚、情要到位、气要捋顺、理要透彻、法要合规的“五元五字”矛盾纠纷化解法,在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及信访积案中收到良好效果。
据韩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元五字”调解法的宗旨就是对于群众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首先搞清楚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发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做到“事”要清楚,特别是对事情的根源要把脉问诊,精准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开方化解。
对于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必须做到“情”要到位。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带着深厚感情,站在当事人立场,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去处理每一件矛盾纠纷,梳理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多元调节稳妥化解,做到“气”要捋顺。坚持用诚心换效果,并注重改进谈话方式和语言来打动当事人,千方百计帮助当事人理顺胸中之气,纾解心结,不钻“牛角尖”。
耐心细致成功化解,做到“理”要透彻。搭建矛盾纠纷说理平台,成立村老党员、老干部为主的评理团,在认真聆听当事人的理由和诉求后,讲清楚道理,讲透彻诉求是否合情合理,在当事人情绪缓和的情况下,引导当事人合理诉求,依规依据进行调解。
依法依规精准调解,做到“法”要合规。在情与理无法调解的情况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为依据,通过讲法说法、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坚守原则底线,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同时,把人民调解与普法工作相结合,将法律法规的宣传融入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达到调解一事、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韩集镇应用“五元五字”网格化解机制共成功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3起,其中一般纠纷89起、简单纠纷56起、较大纠纷33起、重大纠纷及信访积案16起。
“七办”服务解民忧
“网格长,你能帮我们给保险公司打个电话吗?”8月25日,临夏县尹集镇新兴村十三社的村民吴占云夫妇火急火燎地跑进村委会,急切地向网格长王海平诉说情况。原来,当天吴占云家的1只羊因病死亡,由于夫妻俩不熟悉相关流程,于是求助村委会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在详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王海平立即拨通保险公司电话,请求保险公司人员到现场查看情况,并跟进帮助办理,及时落实了赔偿款。这是临夏县尹集镇新兴村推行“七个办”工作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临夏县尹集镇新兴村大力推行“开门办、上门办、现场办、线上办、预约办、代理办、点单办”的“七个办”工作法,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措施,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忧心事、烦心事和难心事。
记者在新兴村综治中心接待大厅看到,这里设置了“党群服务、综合受理、来访接待”3个便民窗口,均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对群众办理一折通、社保卡、养老金、医疗救助、低保申请、生育保健服务证等业务进行一站式办结,同时可查询各项惠民资金,做到了“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实现了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针对一些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新兴村大力开展“上门办”,让老年人和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服务。“在社保卡、结婚证等业务办理中,我们通常采取当面预约、电话预约、信函预约等形式预约服务。”王海平介绍说,窗口收到预约服务申请后,一般会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
针对村民身边的矛盾纠纷问题,新兴村村干部采用“现场办”的方法,耐心调处化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至于“线上办”,新兴村深化党建引领全科建网,加强“七彩平台”“五心先锋”“七彩助手”数字乡村“两终端一平台”建设,结合村情实际,将全村划分为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多名辅助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将党建、政法、民政等服务管理事项实行一网统管,借助“七彩平台”及“五心先锋”App搜集社情民意,网上答复群众的各类问题,处理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所谓“代理办”就是群众只需在村委会申报,提供所需资料,村委会指定一名代办人员,从申请到放款全过程实行代办,让办事的群众“最多跑一次”。今年以来,村干部共代办创业贷款36户260万元。
在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中,为提高预警效率,新兴村大力推广使用“一键报贫”系统,实行点单式办理,方便群众申报。目前,该村已对申报的4户农户通过电话、入户查看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对不符合纳入的群众进行了解释。
责任编辑:袁帅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