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吹响集结号。在大会召开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5月26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三抓三促”行动和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将陆续刊发两个《意见》的系列解读文章,以飨读者。今日,刊发《文旅深度融合意见》系列解读之九——《以文艺繁荣发展助推陇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张林涛 宣学洲
文艺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演艺是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大增长点。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眼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立足于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全省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和系统阐述。
《又见敦煌》剧照。
——旅游演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打破藩篱抓项目、整合资源做产业,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开展驻场演出,扩大旅游消费,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收到明显成效。在全省旅游业稳步发展的驱动下,旅游演艺剧目数量不断增加,旅游演艺票房收入持续增长。
——旅游演艺成为全省艺术创作的新亮点。
全省各级文旅部门坚持做好“老字号”的升级改造、“原字号”的发展壮大,“新字号”的培育开发,积极创作具有甘肃元素、中国精神的优秀演艺作品,形成了抓原创、排经典、推精品的演艺创作新格局。
从2008年4月甘肃省杂技团《敦煌神女》剧目入驻敦煌市,开启甘肃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驻场演出,经过15年的市场培育与开发,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已成为敦煌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和名片,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也将于今年投入运营。敦煌市也将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有4台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运营的县级旅游区域。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天下雄关》先后成功搬上舞台,填补了张掖、嘉峪关等河西走廊重点旅游城市没有大型驻场演艺的空白。兰州市打造的黄河楼大型光影秀《大有兰州》、大型激光水舞秀《记忆盘古》屡次登上中央电视台。
陇剧《大禹治水》剧照。
——文艺精品成为旅游宣传的新途径。
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走到了一起,在各级文旅部门的组织下,省内外艺术家用一部部艺术精品,让一个个旅游景区走出深山,为世人所知。《官鹅情歌》让昔日贫困的陇南宕昌官鹅沟成为游人如织的中国“爱情谷”,成为文化艺术助力脱贫攻坚的经典实例。秦腔《麦积圣歌》让故事发生地成为游客到天水旅游的必游之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综艺歌舞《黄河之上·多彩白银》《骊靬神韵》等精品剧目,在旅游旺季实现常态化演出,进一步拓宽了旅游演艺市场。
——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题中之义。
目前,与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旅游演艺的种类还不够多;与甘肃蓬勃发展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比,旅游演艺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与国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相比,全省旅游演艺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甘肃文化旅游体验。
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种,旅游演艺等线下大型演出,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客流。要将旅游演艺建设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支持各市州、各文化单位、4A级以上旅游景区至少推出一场常态化特色实景演出或文艺演出,支持18个大景区旅游演艺场馆提档升级;兰州、嘉峪关、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陇南、甘南和敦煌、临泽、永靖等重点旅游城市(县、区)要开展常驻旅游演艺项目。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全国知名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培育2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演艺精品,力推5个旅游演艺项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旅游演艺市场繁荣有序的发展布局,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打造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旅游演艺项目经营主体,充分彰显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发挥对相关产业行业的综合带动作用。
“春绿陇原·喜迎新春”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积极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
演艺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意见》提出,要支持全省重点旅游城市创编与城市文化气质相协调的沉浸式情景演艺。培育一批旅游版群众文艺展演代表作,建设一批民间文艺旅游展演基地。
将“春绿陇原”惠民演出打造成为甘肃知名展演品牌。广泛开展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让全省“文化艺术之乡”兼具演艺之乡美称。
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因其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具“身临其境”般互动和娱乐体验,深得游客喜爱。各市州要立足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积极推进旅游演艺多元化发展,加强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建设,立足全域发展理念,在策划上避免同质化,陇东地区着眼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陇东南围绕康养产业、特色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宣传推广,陇中地区聚焦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提升,河西地区着力做好“一带一路”文章,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彰显独特民族风情,支持打造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鼓励发展音乐酒吧、庭院演艺等夜间文旅项目,打造敦煌系列、黄河系列、长城系列、民俗系列旅游演艺项目,让全省旅游演艺的舞台上不仅呈现柔美曼妙、绚丽多彩的敦煌艺术,也要呈现金戈铁马、威武雄壮的甘肃品格,打造刚柔并济、万紫千红的创作新格局。
要组织开展对当地文化IP的深度挖掘,打造导向正确、内涵丰富、互动性强、多感官体验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要在“旅游+演艺”的发展理念上,进一步树立“旅游+演艺+商业”“旅游+演艺+特色乡村”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开展特色文艺演出进特色商圈、旅游示范村活动,带动商圈、特色街区、A级旅游景区、旅游示范村、专业市场的客流量。
各地发展旅游演艺项目,要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禀赋程度和旅游市场规模,对客户群体做精准定位,切忌盲目扩大投资和规模,一定要量入为出,投资和回报相结合。鼓励省直文艺院团利用小剧场,开展常态化驻场演出,鼓励各类演艺企业创排适应游客消费特点的演艺作品。在一些游客量不大的地区,打造一些“小而美”的项目,盘活演艺资源,开展精品剧目常态化演出,或通过政府购买演出的方式,以“春绿陇原”“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平台进景区,开展惠民演出,或结合近来新涌现的文化市集打造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场景,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出新玩法、新体验,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繁荣文化旅游市场。
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剧《乐动敦煌》剧照。(图片由省文旅厅提供)
同时,积极推进旅游演艺内容和旅游演艺营销体系建设,以文艺精品带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