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3载握手言和 旧纠纷迎“新解法”
——天祝县诉调对接联动发力为营商环境“添温度、强保障”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王殿富
9月15日,北京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代表将两面鲜红的锦旗,分别送到甘肃天祝县综治中心和天祝县人民法院调解员杜茂仁手中。“热情调解 专业服务 依法办事 排忧解难”“热情服务 依法办事 法治护航 营商卫士”的烫金大字,不仅是企业对调解工作的双重认可,更标志着一起横跨13年的资产移交纠纷,在司法与综治力量的联动下圆满化解。
时间回溯至2012年4月,北京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天祝县旧城改造,与当地某单位签订房产置换协议。然而,项目推进中因规划调整、楼盘命名变更等客观因素,最终建成的房屋在位置、面积、装修标准上与协议约定出现偏差。自此,双方就房屋交付问题反复协商,却始终难以达成一致,资产移交陷入僵局,这一拖便是13年。
2025年,该案经天祝县法院受理后,依托诉调对接机制,被推送至县综治中心。调解员接案后,第一时间梳理卷宗、摸清争议脉络,确立“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灵活、实现双赢”的调解思路,以扎实举措推动纠纷化解。
为厘清争议,调解员首先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国资部门深入项目现场,逐户、逐层对拟移交房屋进行实地勘查。针对双方分歧最大的面积问题,调解员专门委托第三方专业测绘机构开展重新测量,形成详细的分户平面图与明细清单,数据经双方现场签字确认,为后续调解奠定客观事实基础。
在掌握实情后,调解工作进入关键阶段。调解员创新采用“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模式,先后组织5轮正式调解。面对违约金折算这一分歧,他跳出“非此即彼”的对抗思维,引导双方聚焦“合作共赢”:提出以超协议面积房屋的市场价抵顶部分违约金,剩余违约金则转化为房屋装修投入,由开发公司统一完成铺地、吊顶、卫生间整装等工程。这一方案既弥补了当地某单位的实际损失,又缓解了开发公司的现金支付压力,得到双方初步认可。
为确保协议落地,调解过程中还明确了装修工程的完成节点,约定竣工后依据交付清单现场验收、签署书面移交文件,甚至对装修材料的规格、品牌作出详细约定,从源头上避免次生纠纷。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13年的矛盾就此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记者手记: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为基层化解复杂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天祝县综治中心与法院联动,既恪守法律底线,又兼顾双方实际需求,以“实物+服务”抵顶债务的创新方式,找到法、理、情的平衡点;专业测绘、市场定价等举措增强了调解方案的公信力,而调解员的耐心沟通则逐步消弭积怨、重建互信。更重要的是,诉调对接机制整合了司法与调解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更彰显了多元解纷机制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