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旅厅依法守护“诗和远方”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张萍
文化和旅游,代表诗和远方,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提高普法宣传实效性,坚持以文化人、以法润心,着力打造富有感染力和文艺范的普法供给体系,扎实推动法治文旅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依法守护着“诗和远方”。
优化机制普法宣传全民参与
省文旅厅着眼全民普法,聚合资源,优化机制,实现全系统、全行业共同普法。
按照全省文化旅游系统《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确定全省各级各类文化旅游部门普法责任和考评指标,增强普法工作凝聚力。建立省、市、县三级普法联动机制,确定专门联络员,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定期编发简报,各项举措同步发力、同步落实,放大了全省文化旅游系统普法宣传效果。以县区为单位,遴选近200名各行业代表作为文旅系统普法信息员,发掘115名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担任乡村法治文化组织者,把法治文化和普法宣传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为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省文旅厅在省图书馆公共阅读区域建设智慧化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应用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以智能化、沉浸式的陈展方式,让群众在数字化场景之中感受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精准普法学法用法“信手拈来”
省文旅厅着眼精准普法,打造适合不同群体且丰富多样的普法产品,让干部群众学法用法“信手拈来”。
省文旅厅编撰《文化和旅游行业规范性文件汇编(上下册)》《文化和旅游系统依法行政常用法律法规汇集(1-4册)》《文化和旅游法律法规百问百答》,为全系统干部职工提供了一套全面简洁实用的法治工具书,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河南、内蒙古等地文化旅游部门也多次借鉴学习。
围绕群众法治需求,在全省各级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法治文化长廊,设置法治阅读专区专柜,常年开放,定期更新;坚持开展“宪法进乡村”“民法典进景区”“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活动,年均发放宪法读本、民法典口袋书、宣传折页和主题文创产品8万余册(件),让群众时时处处与法同行、有法在手。
创新方式打造“以艺普法”模式
为创新普法方式,省文旅厅结合文旅行业特点,着眼生动普法,发挥文化旅游行业优势,打造“以艺普法”新模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创作禁毒题材剧本《傻孩子》《娘在村口等你》,并拍摄成微电影广泛传播。精心创作并全网发布法治建设主题歌曲《法治文旅之歌》,创作编排小品《位置》《错位造访》等法治文艺作品,并在各地巡回演出。每年组织一次“春绿陇原·黄河之滨”法治文艺晚会,让群众受到普法文艺的熏陶。同时,与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等部门举办《强党性、颂祖国、话检察》《翰墨书正义、丹青颂廉明》等大型普法类专题摄影展;全省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年均组织法治书画作品展60多场次,让法治文化香飘街道乡村、润泽万千百姓。面向社会每年组织一次法治主题征文大赛,一次法治楹联大赛,一次普法微视频微动漫大赛,其中《什么是民法典》《抵制不合理低价游》《两口子学宪法》等6部微动漫微视频在“如意甘肃”“智慧甘肃”快手平台、“甘肃文旅”等平台展播,网友观看量累计达1000万余次。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