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打造平安建设“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政法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2-08-30 11:12:24     来源:法治甘肃网

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打造平安建设“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政法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王建庆

一大批务实管用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和便民利民措施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同,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达到100%;2019年法治甘肃群众满意度测评武威位居全省第一名;连续第5年被评为“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市”称号;2021年度全省法治建设绩效考评工作情况武威市位列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政法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善谋实干、改革创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着全面依法治市的方方面面,融进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平安武威、法治武威建设成绩斐然。

党建引领构建“大平安”格局

“我们充分依托8个村级综治中心、9支人民调解队伍等有效载体,强化社会治理效能,使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彰显着党建引领的强大社会治理优势。”日前,凉州区五和镇综治中心主任杜威向记者介绍了推进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五和镇推行的“党建引领、德法融合、三调联动、服务为民”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只是武威市探索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的一个真实缩影。

(WAqEY,配图,我们这十年)画好基层(15661441)-20220830111452

       工作人员开展法律宣传进牧区活动,为牧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天祝县大红沟镇草原马背宣讲小分队,既是党的声音的传播员,也是维护稳定的治安员。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建庆  摄

十年来,武威市政法系统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政法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按照“共治共享、提升标准、注重实效”的原则,创造性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以“小细胞”推动“大平安”,形成人人创平安的强大凝聚力。通过夯实平安建设根基,深化共治共享,武威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标准高、示范性强、效果好的示范点,涌现出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法治扶贫”经验、网格化管理的“亮灯模式”、定分止争的“板凳会议”、“中心指挥+各乡镇协调联动”的远程视频调解模式、“1247N”平安校园建设等诸多富有成效的平安建设特色亮点,达到了核心量化指标真实可信、群众认可支持点赞的良好效果。

满足人民新期待实现“大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十年来,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武威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聚焦解决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平安建设责任制实现了全覆盖,市域社会治理职责落实做到了零盲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确保了无死角。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多元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WAqEY,配图,我们这十年)画好基层(15661633)-20220830111457

       天祝县华藏寺镇中庄村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同村民交谈,了解社情民意。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俞天炜 摄

十年来,从“六五”普法到“八五”普法,武威政法人以润物细无声的默默耕耘,将法治这颗种子播撒在百万群众的内心深处,在全社会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全市78个城市社区、106个农村社区实现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全覆盖。配备综治网格员9407名,聘请治安户长5051名,建立专业化应急处突队伍5支379人。成功打造了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横到边、纵到底的“大治理”工作格局。

紧扣“大政法”让民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历史属于奋进者。十年来,全市各级政法机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细化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方案举措,以“订单式”“菜单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情法理融合调处化解了一大批群众的烦心事和操心事,用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员额制改革,从司法责任制改革到诉讼制度改革;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公正审理各类案件,强化生效裁判执行,深化公益诉讼,完善社区矫正……一个个看似陌生又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和举措,让无数个家庭、当事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法治红利。

(WAqEY,配图,我们这十年)画好基层(15661394)-20220830111500

       武威市建立交警、特警路面联勤联动、权责分明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定人定责定时定点开展街面巡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实现城区巡逻防控全覆盖。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建庆 摄

十年来,优化政法公共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用情用功为群众拓宽“服务面”,推出许多普惠性便民举措和司法服务,每年组织实施市、县区十项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群众提供“全链条”的法律服务。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