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平安“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政法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2-08-23 21:33:57     来源:甘肃法制报

守护平安“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政法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齐洪德

从大数据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到凝聚起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再到不断升级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市政法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工作亮点。

十年来,天水市政法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突出政治引领,发挥政治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抓重点、强基础、创特色、保平安,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这十年,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上升的十年,也是天水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年、硕果累累的十年。十年来,天水政法机关有力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天水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赋能跑出平安建设“加速度”

十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运用新技术让平安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已是大势所趋。

天水市平安办针对市域社会治理多样化、分众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聚焦实现平安建设工作“可量化、可比较,齐抓共管、精准治理”目标,成立工作专班,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升级项目,研发了“平安天水指数发布系统”。

微信图片_20220823214156

      平安天水指数发布仪式在天水宾馆举行。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齐洪德摄

走进天水市综治中心,大屏上平安天水指数云图映入眼帘,从大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天水市域各县区、乡镇以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平安状况。

据介绍,平安天水指数通过科学赋权、精准计分、智能运用,以市域层面各类安全“大数据”为支撑,对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治理水平给出更客观的评价、更全面的测评、更精准的诊断。

凝聚磅礴力量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背街小巷及“三无”小区一直以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十年来,天水市全面推行治安户长制、巷长制、楼栋长制和乡贤理事会、十户联防等做法,开展邻里守望、治安巡逻等多种形式群防群治活动,凝聚社会治理的各方力量,背街小巷及“三无”小区有了专门的人来管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823214314

       8月11日,天水市秦州区东关街道十方堂社区网格员联合社区民警在辖区开展巡查。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齐洪德摄

据了解,天水市共划分网格10179个,配备网格员10619名,发展群防群治力量7756人,不断健全完善群防群治机制。

与此同时,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短板,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坚持群众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基层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在网格、小区、楼栋等基层单元建设不走、不撤、不散的基层党组织,截至目前已建立不走、不撤、不散的小区党组织1265个,覆盖率达73.8%。全市13.3万名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小区党支部报到并认领岗位,真正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基层治理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在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带动下,3.54万名居民群众、4.15万名志愿者及广大党员一道在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筑牢了基层社会治理“压舱石”。

善作善成形成智慧街面巡防体系

十年来,天水市升级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三强四防四融合一体化”模式,不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迈上新台阶。

在全市人流量集中区域科学布建集“指挥调度、装备储存、接待群众、服务民生、应急处置、屯警休息”六大功能为一体的街面警务站,警务站统一色调及外观标识,设置有醒目标识警灯,配置防爆器材、盾牌、阻车路障、停车示意牌、灭火器、对讲机、移动警务终端、单警装备、执法记录仪等装备,同时配备地图、急救箱、雨伞等便民设施。

(Y,我们这十年)守护平安“底色” 提升(15791556)-20220823213643

       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特巡交”一体化巡防队伍开展巡逻防控。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摄

在城市主要街道、繁华路段、人群密集场所及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部位,采取以公安专职巡防队伍为主,定点看守和流动巡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显性用警,固化重点部位武装巡逻,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巡逻,最大限度屯警街面。

按照“1、3、5分钟”快反机制要求,天水市公安机关以18个城区派出所、13个街面警务站为支点,科学测算划分36个巡逻区域,组建起一支2100人的“特巡交”一体化巡防队伍,平时巡逻防控,战时应急处突,重点时段开展护校岗巡防,形成“精准防控、联动协同、快速反应”的智慧街面巡防体系。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