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入平川 一泓甘甜润万家
——平川区水泉水厂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综述
走进平川区水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泉水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环境整洁、工作有序的现代化水厂。水泉水厂是平川区水泉镇饮用水的源头水厂,供水区域为平川区水泉镇13个行政村和520家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及工商户,受益农户7241户共32160人,服务面积252平方公里。
冬日清晨,寒风阵阵,工作人员正在逐一查看设备运转和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寒冬临近,我们的工作更要严谨,不能有一丝松懈。”带班班长反复叮嘱工友。水厂职工用辛勤的劳动守护着供水的“生命线”。
强化管理推进提质增效
水泉水厂始建于2007年9月20日,2009年5月30日完工,2009年通过县级、市级验收,2010年通过省级验收,工程总投资1852.46万元。水源采用兴电工程五级下堡支渠的农灌黄河水,利用已建成的2座十万方调蓄水池蓄水。
近年来,水泉水厂通过提升改造和专业管理,管网总长度由初期的190.3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05.3公里,阀门井由860座增加到1858座,大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水泉水厂积极探索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和精简、高效、低成本的运行机制。构建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做到了“五有”,即有规范的管理厂区、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管理档案、有可靠的供水工程保护措施,实现了辖区安全饮水全覆盖。对长期饮用不合格水质的用户延伸了供水主管网,安装了供水设施,达到村村通管道、户户有保障,实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围绕“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制定了工程巡查、维修管护、水质检测、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16项管理制度。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工程出现故障或接到群众报修电话后能够及时维修。水厂管网实行“一人专管三人合管”管理模式,减少村社级管网管理员,将13个用水行政村依据管网主支管线配置划分为三个片区,一人专管一个片区,三人同时熟悉整个管网和用户布局情况,协助共同管理,实现供水管理不间断。同时,实行的供水到户一站式供水管理模式,既节省了管理支出,又提高了供水故障维修质量和效率。
饮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在新时代供水工作中,水泉水厂职工秉承守初心、担使命、坚持民生至上、着力构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制水管理和水质监测,严把水质安全关。在制水生产中,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机制,强化盐酸库、加药间和供水设备等重点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供水运行24小时监测记录制度,做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检测。组建了水质监测中心,2名水质化验人员负责对供水厂进行日检、周检、月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开展水质检测工作。
严格水费管理,保障基本运行。水价按照“保本微利、公平负担”的原则,结合工程运行费用和村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实行“用水计量、多户一井、一户一表、抄表到户、集中收费”,定价合理,水质达标,群众接受度较高。专人定点集中收费,水表抄回率达到了100%,水费收缴率达到了98%。
落实水源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水泉水厂会同平川区环保局制定了《平川区水泉镇石峡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报告》,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了警示牌,对水源及上游、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巡查,加强水源地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防止供水水源污染,保证工程保护区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统一规划、水厂供水管理到户,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加强节水宣传提高群众节水意识,推动了节约型社会创建。随着用水条件的改善,平川区水泉镇13个行政村32160人结束了饮用苦咸井水和未经净化处理的地表水的历史。与饮用水相关的各类疾病得到控制,村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泉水厂负责人介绍说,“当年,供水战线的前辈不畏艰难,让这潺潺清泉流入水泉镇的千家万户,这种精神传承至今。”水泉水厂人用自己的艰苦努力,无私奉献,守护一方清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泉水厂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保障供水、服务民生为目标,团结奋进,不懈努力,积极探索供水事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开创“人水和谐”新局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