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交通基础设施远不及今日,砂石路是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在蜿蜒的国道345线米仓山道班,有一群默默守护12公里路段畅通的养路工,王建宝便是其中一员。他以勤俭节约为笔、以公路事业热忱为墨,写下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那时的公路养护,是与艰苦条件的“硬碰硬”。工具只有铁锹、扫帚、镐头,机械化是奢望,所有作业全靠人力;养护经费的每一笔开支都要掰着指头算。可这些难,没困住王建宝,反而让他铆足了“勤俭护路”的劲头。
为省经费,他练出了“修旧利废”的硬本领。每次巡路,路边的废旧材料都成了他的“宝贝”——一颗钉子、一段铁丝,他都小心翼翼收进袋子。道班宿舍里那个专门存放这些物件的角落,被同事们笑称为“百宝箱”,而在他眼里,这些“无用之物”,关键时刻总能救急。
砂石路脆弱,经不住自然侵蚀和车辆碾压,坑洼、积水是常客。修补时,养路工们全凭“笨办法”:先把坑边砂石铺匀,砂不够就去河滩筛,用扁担、箩筐手提肩挑往回运;石不够就去河滩捞石子,浇水后用铁锹一锹一锹压平压实。他们心里清楚,这每一处细微修补,都连着行车的安全与顺畅,容不得半点马虎。
勤俭节约,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条。养护要耗大量砂石,每次修补完,剩余材料都会被仔细收拢、妥善保存,等着下次再用;工具更是被当成“伙伴”疼惜——王建宝的一把铁锹能用好几年,用完必清洗,见锹刃磨损就自己修,还定期给木柄上油防干裂。在他的带动下,道班所有人都学着爱护工具、节省材料,勤俭节约的风气渐渐成了“道班传统”。

苦活累活面前,王建宝总抢在最前。夏天烈日烤得地面发烫,他照样蹲在路边清边沟、补路面,衣衫被汗水泡透,脸晒得黝黑,却从没一句抱怨;冬天寒风像刀子割脸,下雪天他准是第一个到现场,铲雪除冰开辟安全通道。有时为尽快恢复交通,十几个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不仅自己省,还常把经验教给年轻养路工:“公路养护是长久事,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年轻人们慢慢懂得了“勤俭”二字的分量,也养成了踏实省俭的工作习惯。

几十年光阴里,王建宝的脚步一遍遍丈量着12公里路段,用3米直尺仔细排查每一处病害。他养护的路段,路况始终保持优良,多次获上级表扬;2005年,他更是获评“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王引弟)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